【明報專訊】教育局去年聖誕假期前建議學校,避免給學生枯燥重複的長假期練習,令教育界關注假期功課質和量的問題。有社福團體早前邀請浸會大學做研究,發現在長假期不設功課,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自評的學術能力有提升。該組織呼籲教育局在學校推動每個學年最少一次長假期不設功課。有小學校長和教師亦認為,應讓學生在長假期有多些空間,按個人特質自主學習。 可選擇自學畫畫或做運動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深東樂Teen會」今年3月至5月推行「復活假無功課——自主學習計劃2018」,邀請浸大做評估學術研究。浸大研究在4間小學選定級別,於今年復活節長假期間不設功課,並在假期前引導學生訂立學習目標,學生可選擇自學畫畫或做運動等,研究團隊並分別於假期前後做問卷調查,讓學生自評學術能力。 實驗組(無功課組)包括4間參與小學共806名學生,其中兩間小學為第二次推行長假期無功課;另有619名無參與計劃的學生作參照組。結果發現,實驗組學生在假期後的自評學術能力上升,參照組則前後沒顯著差異。以5分為滿分,首次不設功課的實驗組,由放假前平均自評學術能力為3.35分,假期後則升至3.46分;再次無功課的學生組別增益更顯著,由放假前3.14分,升至放假後3.41分。研究分析,學生若能在假期中完成自訂目標,有助提升他們的自主性。 教師:實驗證明沒致心散 亞斯理衛理小學教師葉慧欣表示,作為高小的班主任,起初會擔心面對呈分試的學生「放假回來(上課時心)會好散」,或會忘記以前學過的知識,但切實推行假期無功課後,發覺自己顧慮多了,亦感覺長假期不設功課,學生可有更多時間按自己性格自主學習。深水埔街坊福利會小學校長嚴佩k說,雖然接下來的聖誕節未必完全不設功課,但亦正思考在「給予功課之餘,是不是可以讓小朋友有一部分可自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