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昨日發表上任後第二份《施政報告》,以「堅定前行 燃點希望」為主題,推出244項大小新措施,主要涵蓋房屋土地、醫療和勞工福利範疇,估算共涉逾6000億元,包括一次過、多年攤分和經常的開支,其中「明日大嶼」人工島計劃,可建26萬至40萬個住宅單位,首批居民可於14年後入伙;初步估算工程成本需4000億至5000億元,相等於現時1.08萬億元財政儲備的一半。
市民對施政報告評分較去年大跌。港大民研昨日以電話訪問528人,結果顯示34%受訪者不滿意新一份施政報告,較滿意者高1個百分點,另有24%稱一半半,8%稱「唔知/難講」;以100分滿分計,受訪者平均給予報告48.5分。林鄭月娥去年施政報告的滿意率(47.5%)較不滿率高34個百分點,評分有62.4分。
總填海2100公頃 最快2032年入伙
特首林鄭月娥的《2018年施政報告》焦點,是土地及房策,其中大嶼山將有翻天覆地的轉變, 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填海規模更進取至超過2100公頃(相等於110個維園)。當中1700公頃來自交椅洲和喜靈洲一帶的4個人工島(中部水域),面積相等於三分之一個九龍,可建26萬至40萬個住宅單位,七成為公營房屋,可讓70萬至110萬人居住;項目2025年展開首階段填海,首批居民於2032年入伙,屬增加土地的「遠水」方案。政府消息人士預料,中部水域人工島工程涉及開支最少四五千億元。
指長洲以南具1000公頃填海潛力
除了大嶼山,政府的發展計劃更披露,長洲以南水域劃了一圈作可能的較遠期填海,而政府消息人士稱填海潛力達1000公頃,但這仍屬很初步的概念。
政府消息稱,經技術評估中部水域的航道和水流,認為該處可填海約1700公頃,比規劃署2016年於《香港2030+》提出在中部水域填海約1000公頃增加七成。項目擬分兩期,第一期發展交椅洲一帶,料可提供10多萬個住宅單位,包括首階段在該島以東填海300公頃,2032年起入伙,次階段再在坪洲與交椅洲之間的水域填海700公頃,較首階段遲一兩年落成;第二期發展則視乎需求,在喜靈洲一帶建造面積合共700公頃的兩個人工島。政府冀明年中獲立法會財委會撥款展開研究。
提出「運輸基建先行」概念
「明日大嶼願景」亦包括屯門龍鼓灘、欣澳、東涌擴展的填海,加上人工島,整個「願景」涉填海逾2100公頃,連同釋放內河碼頭等屯門沿岸一帶約200公頃的土地,有望可作規劃用途的土地多達2300公頃。施政報告又提出「運輸基建先行」(見另稿),興建新的道路及鐵路運輸走廊,鞏固大嶼山通往世界和大灣區的「雙門戶」角色。
政府消息:四五千億走唔甩
林鄭:非官方數字 喜歡可引述
政府消息人士預料,1700公頃人工島填海連基建涉及開支「四五千億走唔甩」。特首林鄭月娥昨午於記者會稱,計劃成本未有具體數字,但會「非常昂貴」;她晚上在電視論壇再稱四五千億元「不是官方數字」,「(但)你聽了你們喜歡繼續引述是沒有問題」。她說,若因昂貴而不做對香港有利的事,是短視,指香港上一次錄得赤字已是2003年,反問:「我們是否對香港沒信心到這地步?」
土地小組報告未公布
黃遠輝:不代表無法挽回
林太在下午記者會展示「明日大嶼」的簡介單張,包括發展概念圖,而人工島的研究是「馬上展開」,被問及是否忽視了尚未公布最終報告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工作,她說「看不到有什麼大衝突」。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回覆本報稱,即使人工島在小組公布報告前展開研究,不代表無法挽回,小組的報告會繼續如實反映過去5個月的公眾意見。
另外,「明日大嶼」引起漁農界反彈,立法會漁農界議員何俊賢和香港漁民團體聯會主席張少強表示對建造人工島「極有保留」,質疑政府未有就大規模填海對漁業及環境的影響提出任何緩解措施,方案不完整,要求政府正視漁農界的關注。
明報記者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