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浸會大學生物系高級講師鍾姍姍率領團隊,在新界西堆填區、已關閉20年的望后石堆填區和船灣堆填區,測試其滲漏液(俗稱「垃圾汁」)是否含有7種藥用抗生素,結果顯示,3種抗生素濃度超出評估環境風險的「預測無影響濃度(PNECs)」指標,尤其所有滲漏液樣本均有環丙沙星(CIP),濃度更超指標5至53倍。 市民過期藥常當垃圾丟 鍾姍姍說,抗生素殘留物有兩個主要來源,一是藥廠的排放,二是市民從診所和醫院獲得的家用藥物,是次研究主要集中於家用藥物,未使用或過期的抗生素藥通常被當垃圾棄置,送往各堆填區,抗生素殘留物或透過滲漏液流入大海,影響微生物和魚類,進入人類食物鏈,增加抗生素抗藥性的風險,長遠影響人類健康。她建議政府改善現行的藥物配給、使用和棄置制度,並加強管理堆填區滲漏液排放及處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