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大埔工業h經翻新及改裝後的大廈「精密製造中心」已有4所企業進駐,發展高端廠房。有42年歷史的龍達紡織在中心開設全港首間環保紗廠,將紡織廢料循環再造成纖維,以生產紗線、布料、成衣等,料10月全面運作,屆時設有3條生產線,每日生產3噸循環再造纖維,並採用智能化生產,例如機械臂進行衣物顏色分類、無人車自動配送布料,動用少於10名工人。 明報記者 日產3噸 全廠不到10工人 科技園公司早年宣布翻新及改裝大埔工業h一幢樓高4層的大廈,至今出租率超過七成,4所進駐的企業來自精密工程及組裝、新物料製造和先進室內水耕等產業,其中毛紗生產商龍達紡織在中心設立面積2.5萬多平方呎的環保紗廠,利用舊衣物循環再造成纖維,並在荃灣的南豐紗廠設立服裝循環回收再造系統的零售店,將市民的舊衣物再造為新衣(見另稿)。 林鄭:半世紀以來紗廠回歸香港 特首林鄭月娥昨午出席紗廠開幕禮致辭稱,單在2016年已有超過12萬噸廢棄紡織品,大多被送往堆填區,紗廠除將龍達與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合作開發的新技術落地,實現轉廢為材,亦象徵近半世紀以來再有紗廠回歸香港。她續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與推動香港「再工業化」並無衝突,反而是一個契機,讓香港打入內地市場。 人手主要除舊衣鈕扣拉鏈 相比昔日工廠百多人的生產規模,環保紗廠主要採用智能化生產,從消毒舊衣物至循環再造成纖維大致分為5個工序(見圖)。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行政總裁葛儀文表示,全個紗廠動用少於10名工人,人手部分主要負責去除舊衣物的鈕釦和拉鏈等配件、操作纖維處理系統。他稱,不想到內地設廠,是因為想證明香港能本地解決廢棄紡織品,「希望紗廠起帶頭作用,帶動更多廠商處理棄置衣物」。 葛儀文續稱,紗廠同時設有由其研發中心與H&M Foundation合作的「水熱反應系統」實驗場所,每日利用高溫、高壓原理,處理100公斤廢舊的混紡滌棉,分離出的滌綸用作紡織,由棉分解而成的纖維素粉末則用於功能性纖維素產品,並冀將系統升級,加入「脫色」功能,令混紡滌棉分離後變白,易於生產。 龍達紡織行政總裁陳永安表示,原材料價格不斷升,令衣物的零售價不斷增加,冀環保紗廠為業界開拓新出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