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學生拼成績稍遜小班 教局早籲改融合模式 241小學續開小強班 轉制進度慢
【明報專訊】現時小學界處理成績較弱及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同為資助學校卻有兩種制度,逾半(241間)小學沿用加強輔導教學計劃(俗稱小強班),其餘則採用融合教育新制,即按學生人頭計算領取學習支援津貼。教育局一直鼓勵學校由小強班轉用學習支援津貼,但審計報告指反應未如理想,建議局方加快進度,局方今早將召開融合教育諮詢會,查詢業界對轉制意見。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說,相當多的校長反映擔心轉制,期望保留小強班安排。
明報記者 黃津琪
教局今諮詢業界轉制意見
全港475間本地官津小學中,有241所小學沿用實行多年的小強班安排,當中只有9所在計算小強班後,總班數達24班或以上。314間小學則採用學習支援津貼的融合教學模式。 局方又指出,從適切照顧學生需要的角度而言,小強班有所欠缺,正檢視有關情G和諮詢業界。
據了解,教育局不時游說仍保留小強班的學校轉用學習支援津貼,局方學期初曾與津小議會和資小校長會代表開會,查詢可讓轉津貼「軟茬陛v的做法,據悉,局方將在2018/19學年「有所行動」,或提供較大誘因讓開設小強班的學校轉制。
新學年料加大轉制誘因
現時小強班做法是把二年級以上級別學業表現明顯較遜的學生,在中、英或數學課抽離到另一課堂教學,採用小強班的學校可聘用額外常額教師。根據教育局提交予立法會文件,本學年小強班有382名額外教師。昨日公布的審計報告批評教育局鼓勵學校轉制進度緩慢,2013/14學年至今5年內,轉制學校只有10間。
學校新制津貼年上限161萬
新制的學習支援津貼分為3層支援模式,校內SEN學生人數多少和嚴重程度直接影響學校所得金額,今年每所學校津貼上限為161萬元。學校可自行決定如何運用津貼,包括聘請合約教師、添置軟硬件和購買服務等(見表)。
嗇色園主辦可信學校採用小強班多年,該校現時開設兩班,有額外兩名常額教師,校長朱遠球認為學生在小強班內獲更佳照顧,因課程進度可較大班有更多調適。他認為,小強班的教師採特教課程,亦較有愛心和耐性,且大多有10年以上經驗,應予以肯定;小強班亦能令大班減少學習差異,有助大班教師更易控制課堂。
該校小強班負責教師胡建樂說,小強班採用資訊科技教學,專用課室設多部電腦、電子白板等設施,平日上課亦多以分組形式,讓學生多與同學溝通,亦較多做堂課,教師可即時指導。他又指出,小強班教師不止關注學生成績,因學生比例較小,較易留意到個別學生需要。
葉建源:多校長盼保留小強班
聖公會靈愛小學正領取學習支援津貼,校長孔偉成認為此津貼可給予學校更大彈性,該校便利用津貼聘請兩名合約教師和兩名教學助理。孔指出,該校教師籌組多個訓練小組,如專注力不足、感覺統合、情緒訓練等,直接支援SEN學生。
葉建源表示,相當多學校開設小強班的校長不願轉津貼模式,他認為小強班屬短暫抽離,是常見做法,希望教育局應提供實證,證明學習支援津貼比小強班更能幫助學生,亦不應要求學校放棄小強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