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全球暖化是各國人民共同面對的問題,但各國為了自身發展,未必願意全力支持有關減排的國際協議,令暖化的陰霾多年來濃罩全球。
放大
 
放大
 
美國東岸2018年1月經歷異常嚴寒冬季,其中紐約市受到雪暴和炸彈氣旋吹襲,中央公園(圖)一度被雪覆蓋。
放大
 
美國首都華盛頓2017年4月有一場「民眾氣候遊行」,一名參與遊行的男子打扮成持高爾夫球棍的美國總統特朗普,諷刺他玩弄地球的未來。
放大
 
全球暖化引致海平面上升,令不少島國面臨淹島威脅。圖為受影響的太平洋托克勞自治區原住民2014年9月在海邊舉起「我們不是溺水,我們在抗爭」的橫額。
放大
 
放大
 

其他新聞
時事議題﹕港府減排大計
時事議題 答題指引
時事漫話﹕九巴炒罷駛車長 VS.工會力量
綠色透視﹕推動郊野公園建屋惹爭議
火星庫﹕新聞唾手可得 網民慎防受騙!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時事議題﹕全球暖化 全球責任

【明報專訊】近年全球對氣候變化與天氣反常情G的關注有增無減,2015年於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參與會議的195個國家全體通過《巴黎協定》,力求透過國際協作對抗全球暖化。協定在2016年11月正式生效,事隔1年多,氣候變化問題有什麼新進展?各國的立場又有沒有改變?

■最新情G

1. 二氧化碳增 全球氣溫續升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溫室氣體,近年因為伐木和使用化石燃料導致其濃度在大氣中急速增加,夏威夷莫納羅亞火山的大氣觀測站2018年3月15日量度的二氧化碳濃度達409.02ppm(1ppm即百萬分之一)。2007年聯合國曾警告,二氧化碳倘維持400ppm至440ppm水平,可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2.8℃,引起種種災難,故須視450ppm為終極上限,設法限制升溫不逾2℃。

2. 極端天氣愈見頻繁

歐委會聯合研究中心科學家2017年8月在《刺血針行星健康》期刊發表報告,指出除非各國政府採取緊急及適當措施遏制暖化,否則到本世紀末,歐洲每年將有2/3人口、即約3.5億人暴露在極端天氣下,可能因此患病、受傷及死亡。

另有專家警告全球暖化令阻擋極地冷空氣的屏障失效,異常嚴寒冬季未來可能成新常態。北美洲東部2018年1月接連受「炸彈氣旋」(bomb cyclone)及極地寒流吹襲,加拿大及美國東岸部分地區錄得破紀錄低溫,估計多達1億人受影響;南半球的澳洲則面對酷熱高溫,其中悉尼氣溫高達47.3℃,為79年來當地最高氣溫。

3. 北極海冰量跌至新低

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資料顯示,30多個北極氣象站中,15個在2017年冬天錄得比平均高5.6℃的氣溫,北極海冰量亦再見歷史新低,2018年2月時只有1395萬平方公里,比2017年的歷史低位還要再少16萬平方公里。

北極海冰減少不但影響當地生態,阻礙北極熊等動物覓食,也導致全球水位上升。澳洲昆士蘭大學科研人員2016年發表有關所羅門部分島嶼被淹沒的報告,首席作者艾伯特指出,全球海水目前年均升3毫米,但到21世紀末隨人類活動等因素,導致氣溫攀升、冰蓋融化,海水一年升7毫米,屆時世界各地將遇到如所羅門群島遭淹沒的困境。

■全球應對方案

1994年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效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概述如何商訂特定國際條約,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目的是穩定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水平,避免氣候系統受人為干擾。目前有189個國家加入了該公約。

1997年

通過《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於2005年生效,有161個締約國。議定書確立「共同但有差異責任」的原則,規範各國於2008至2012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相繼拒絕或退出。2012年多哈會議,各國仍未就2012年減排目標達成具約束力協議,遂延長議定書至2020年完結。

2015年

通過《巴黎協定》

各國簽訂《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為2020年後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訂出明確計劃,其中兩項目標分別是控制21世紀末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革命前升溫少於2℃,以及到2020年富國每年要給發展中國家最少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協助它們從使用化石燃料轉向乾淨能源。2016年11月協定生效時,有逾190個國家簽署,美國於2017年要求退出。

2017年11月

波恩氣候大會

第23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 23)在德國波恩舉行,由太平洋島國斐濟主持,《巴黎協定》的締約國代表進一步商討如何落實協定。會議部分重點如下:

.主席國斐濟提出促進性對話機制(Talanoa Dialogue),列出2018年從地區的市民、企業到國際平台的對話流程,提倡各地以同理心、建設性、非對立、解決問題導向的心態,幫助各地構想和實現更多減排計劃

.具體規範締約國減排的《巴黎協定》規則書(Paris Rulebook)繼續處於制訂階段,締約國普遍支持自我審核的機制,委員會在執行上提供建議,但強烈不願意授權委員會採取懲罰

.小島嶼國家聯盟(AOSIS)在聯合國爭取特殊賠償與保險機制(Loss and Damage)和針對氣候調適(climate adaptation)的額外資助多年,會議同意2018年4月舉行專家會議,商討災害補償機制

.支援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調適基金(Adaptation Fund)已達9330萬美元,將在《巴黎協定》下繼續運作

2018年12月

波蘭氣候大會

於波蘭舉行第24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國際迴響

美國:推「潔淨煤炭」減排

美國總統特朗普2017年6月簽署行政命令,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形容協定是「將嚴峻的財政與經濟負擔施加予美國」,並稱若遵守協定條款,到2025年美國將失去270萬個職位,主要來自煤礦業和汽車業,又批評協定對中國和印度太寬鬆,容許它們繼續產煤。特朗普致力重振煤炭產業,堅稱有必要正視「潔淨化石能源」作為「氣候變化問題的解決方案」,甚至有意與日本等國家建立「潔淨煤炭同盟」,專注研究高效率、低碳排放的煤炭發電技術。

部分美國州份、城市和企業自發「We Are Still In」計劃,願意跟隨協定的碳減排目標,承諾繼續推動潔淨能源,有望減輕國家退出協定的影響。《巴黎協定》訂明任何簽署國在立法後3年內不得退出,美國最早於2019年11月申請退出,處理退出申請需時一年,屆時特朗普任期可能完結,下任美國總統可以繼續或取消退出協定。

中國:氣候變化為國際責任

中國約佔全球總碳排放量三成,《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2020年的碳排放強度要比2015年下降18%,屆時非化石能源要佔總能源消耗15%,2030年達20%。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017年6月稱,中國會繼續推動落實《巴黎協定》,稱「這既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承擔的國際責任,也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國務院2017年11月簡介《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7年度報告》,國家發展改革委氣候司長李高表示,中國2016年碳排放L度下降6.6%,2017年首三季進一步下降約4%。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稱,中方積極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為小島嶼國家、最不發達國家、非洲國家及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實物及設備援助」,並將在發展中國家開展10個低碳示範區、100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1000個應對氣候變化培訓名額的合作項目。

其他發達國:組禁煤炭聯盟

以英國、加拿大為首的25個國家及地區在2017年11月COP 23會上,宣布組成「停用煤炭能源同盟」(Powering Past Coal Alliance),致力於2030年前全面取締煤炭,抗衡宣傳「潔淨化石能源」的美國。英國氣候變化與工業國務大臣佩里(Claire Perry)指出,英國已在5年內將煤炭發電比率由40%大降至2%,新同盟將向世界顯明「使用煤炭的時代已經告終」。但由於中國、美國和德國等煤炭發電大國沒有加入,結盟國家只佔全球煤炭消耗量2.5%,令新同盟成效成疑。

低地島國:組聯盟促發達國關注

受暖化威脅最大的數十個小島嶼及低海拔沿海國家1990年組成「小島嶼國家聯盟」(AOSIS),代表小島國家與聯合國協商問題。AOSIS成員有39個國家及5個觀察員國,主要來自沿海地區,如地中海、太平洋、南中國海、印度洋等,希望喚起大眾對小島的關注及發達國在發展過程中平衡小島利益。

所羅門群島國家災難委員會負責官員馬塔基(Melchior Mataki)2016年回應所羅門群島水位上升、面積變小的研究報告時稱,研究帶出政府重置居民計劃的問題,「這是促請開發伙伴與國際融資機制如『綠色氣候基金』襄助的終極呼喚」。綠色氣候基金附屬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為幫助各國應對氣候變化而成立。

[通通識 第509期]

 
 
今日相關新聞
時事議題﹕全球暖化 全球責任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