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鴨洲是新界東北水域一個不起眼的小島,面積只有2.8公頃,相等於2.8個標準足球場,現時只有3名村民長住,惟上世紀60年代,該島曾是漁民的世外桃源,高峰期有逾千人口,島上設有小學,岸邊泊滿漁船,來往沙頭角及該區鄉村的街渡,均由鴨洲居民營運。為讓該島事[繼續流傳下去,鴨洲村民近年合力計劃復村,在漁護署協助下,明年4月會在島上設立遊客中心,展出該島走過的歲月,村民更會出任導賞員,為登島旅客提供導賞服務。
明報記者 馬耀森
新界復村潮 令鄉郊文化流傳
近年新界隱然掀起「復村潮」,數十年前移民海外的村民回流尋根,修復破落村屋,復耕荒廢農地,令村落回復昔日生氣。繼荔枝窩村透過復耕活化,鄰近鄉村也有意仿效,令鄉郊文化得以流傳後世。
上世紀60年代逾千人居住
鴨洲村代表陳啟昇接受訪問時表示,昔日鴨洲是漁民聚居的小島,上世紀60年代高峰期有逾千人居住,非常熱鬧;近年鴨洲人口漸少,他於2011年當選村代表後,已不時盤算如何讓該村的歷史延續下去,曾構思在島上興建護老院,讓回流村民入住,由於缺乏資金,亦擔心反應欠佳,最終未能成事。
陳啟昇說,事情於2015年露出曙光,在漁護署協助下,該村獲獅子會資助約100萬元,在島上設立遊客中心,漁護署又派職員為村民整理歷史,其間發現昔日鴨洲漁民唱的「蜑家歌」,內容與唱法與其他鄉村漁民不同,極為珍貴,值得保存(見另稿)。
遊客中心明年開幕 村民帶團
陳啟昇說,目前他與20多名村民已接受漁護署訓練,明年遊客中心開幕後,會為旅客提供導賞服務,介紹該島的地貌。村長說鴨洲面積甚小,環島一周用不到1小時,除了可在島上著名的「鴨眼洞」留影,亦可作深度遊,認識該島的獨特地貌。他說鴨洲是距今約1億年前晚白堊紀時期形成,島上泥石多是偏紅的沉積岩。
最令陳啟昇嚮往的還是島上的人和事。他說鴨洲位置偏遠,面積又如此細小,但曾盛極一時,對此感到甚為奇妙,故希望這段歷史繼續流傳下去。他稱鴨洲原本很荒涼,後來有漁民聚居,1950年代真耶穌教會在島上成立教會,漁民均成為信徒,到60年代雖然有逾千名漁民聚居。但民風淳樸,夜不閉戶。駐港英軍於60年代為鴨洲鋪設食水管,後來港府為鴨洲興建碼頭,至80年代有電力供應,但交通仍然頗為不便。
盼政府助改善交通設施
陳啟昇說,島上設立遊客中心是第一步,日後如村民獲得資助,可考慮開辦更多活動,例如讓遊客乘坐小型漁船出海,一睹鴨洲漁民獨特的手釣技術,以及其他捕魚方法,例如放籠等。但村民無意經營民宿,他說村民復村目的是為了讓歷史不被湮沒,並非牟利。陳希望政府成立鄉郊保育辦公室,善用鄉郊保育基金預留的10億元款項,撥款改善島上設施,如碼頭、公廁及島上的直升機坪等。
漁護署高級地質公園主任楊家明表示,鴨洲位於地質公園印洲塘景區範圍內,除了擁有獨特的地貌,亦蘊藏豐富的人文資源,兩者結合,對遊客吸引力更大,對於村民要求改善交通,當局會研究如何可令遊客更容易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