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年8月颱風「天鴿」吹襲香港,引發風暴潮,大澳嚴重水浸,政府3年前斥資1.5億元在大澳興建一道220米長的防洪河堤,被大澳居民批評成效不彰。渠務署長唐嘉鴻表示,事後檢視發現,防洪河堤上再加擋水板已發揮作用,惟大澳永安街及太平街「街頭街尾」搬動沙包及安裝水閘需時,故未能及時阻擋海水湧入,以致造成水浸。渠務署擬引入外國技術,例如在地面安裝擋水板,可以在短時間內豎立,發揮防洪作用。 渠務署長唐嘉鴻表示,大澳河堤高度為水平基準面以上3.3米,再加高會阻擋景觀,故政府在河堤上加裝「可裝可拆」的擋水板,令整體高度增至3.8米,若颱風襲港,有可能發生風暴潮,渠務署會派職員安裝,足以抵擋10號風球引發的風暴潮。天鴿襲港期間,本港風暴潮最高升至3.57米,僅次於1962年的溫黛(3.96米),較第3位的颱風黑格比(3.53米)更高。 風暴潮急襲 人手裝水閘趕不及 唐嘉鴻表示永安街及太平街兩端原本堆放了沙包留作緊急通道,到最後一刻才設置水閘,惟「天鴿」令水位迅速上升,未及堵塞兩端海水便已倒灌,造成水浸,故該署最近檢視外國技術,研究是否可引入並應用於香港,當中包括安裝在地面的擋水板,遇到緊急情G可迅速豎立防洪。 唐嘉鴻說,美國三藩市最近實施城市規劃新安排,未來沿岸發展須向後退,避免太過接近海邊,但他說香港難以仿效,故目前政府會為低窪地區如鯉魚門,修建海堤和在沿岸加建擋水牆,以提升沿岸抵抗海浪的能力;他又建議曾於颱風期間嚴重水浸的杏花h停車場,可考慮加裝這類擋水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