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國家布隆迪以不滿國際刑事法院(ICC)助西方針對非洲為由,上周五(27日)正式退出ICC,為ICC成立15年以來首次有成員國退出。布隆迪形容退出ICC是「歷史性一天」,人權組織則批評布隆迪逃避法律制裁。有分析擔心,ICC將出現退出潮。
布隆迪總統恩庫倫齊扎(Pierre Nkurunziza)2015年第3度競逐總統,惹反對派質疑違憲,觸發流產政變,政府軍暴力鎮壓反對派,涉及強姦、虐待等罪行,造成最少430人死,逾30萬人逃亡。
去年4月,恩庫倫齊扎因反人道罪受ICC調查,布隆迪政府批評ICC受西方操控,藉調查取締現政權,並於去年10月通過退出ICC的法案,至上周五正式退出。
總統涉反人道罪 ICC:調查如常
總統發言人稱,ICC顯然是「西方國家用於奴役其他國家的政治工具與武器」,認為布隆迪退出ICC是「重大勝利」,維護了主權與國家尊嚴。司法部長肯尼亞納(Aimee Laurentine Kanyana)亦認為,退出ICC能彰顯布隆迪的獨立性,同時呼籲執法部門尊重人權,以免成為「白人」指控布隆迪的口實。
國際刑事法院於2002年7月按《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成立,現有123個成員國,當中33個為非洲國家,惟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中國、美國和俄羅斯均未有正式加入。ICC的主要職責為起訴和審判種族滅絕、反人類罪和戰爭罪行等罪行,迄今正式起訴的案件僅24宗,全部涉及非洲國家,惹針對非洲質疑。
分析:ICC無力管成員國
國際刑事法院發言人阿卜杜拉(Fadi El-Abdallah)稱,規約第127條訂明,成員國即使退出,亦不影響ICC對其作為成員國時所犯罪行的司法權,現有調查會如常進行。人權監察國際司法副總監辛格(Param-Preet Singh)同日發表聲明,批評布隆迪退出是該國政府阻撓嚴重違反人權者受制裁的又一例證。
不過,有分析指,今次布隆迪退出突顯ICC對不滿其方針而退出的成員國無計可施,可能觸發退出潮,未來亦可能影響ICC執法,例如涉及種族屠殺而被ICC通緝的蘇丹總統巴希爾,便被指獲非ICC成員國的中國等國家包庇,令其避過緝捕。(法新社/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