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在1980年由塞勒首次提出。傳統理論認為人們取得的物品願付出的價格,和失去這物品而要求的補償,兩者的價格應沒差異,即不論身為買家或賣家,對同一件物品的估值都一樣。惟稟賦效應指出,當人們擁有一件物品之後,由於「擁有這件物品」的偏見,人們評價該物品的價值時會高於擁有之前。例如人們會傾向付出較多成本,來保留自己擁有的東西,而不會取得之前從未擁有過的物品。又例如,當人們擁有一樣物品後,傾向不會將手上擁有的物品交換另一樣價值接近的東西。 這可以用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解釋,因人們衡量得益和損失時,即使兩者等量,但人們會自然覺得「損失更令他們難受」。因此,人們在決策過程中對利害的權衡並非客觀均衡的,因為人們對「避害」的考量遠遠大於對「趨利」的考量。 (綜合報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