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寄畢業習作求職 獲IBM聘書
區恩庭(Albert)對健康科技(Health Tech)界感興趣,見近年app已為人所慣用,「不要認為老人家不懂用,設計者有責任令app連老人和小孩都會用」,便以開發手機應用程式,實踐並推廣「病歷跟病人走」的護理概念。在科網遠不及現時普及的1990年代末,Albert在大學念電腦科學,畢業習作(final year project)是為從醫的舅父編寫診所管理系統。其後求職時,適逢跨國科技及諮詢公司IBM(國際商業機器)招聘「醫療保健解決方案專家」(Healthcare Solution Specialist),他把畢業習作連同求職信寄出,成功獲聘,從而奠定電腦科學基礎。
Albert認為,初出茅廬者在大公司工作有助增加行業知識,「大公司有較具系統的訓練,可建立對行業的認知,二來是擴闊國際視野……會有海外的團隊支持,還能接觸不同客戶」。畢業後3年,他累積這些經驗後首次創業,把診所管理的流程如預約登記、配藥等,整合為一套軟件。這軟件後來被本地大型醫療集團收購,可算是把畢業習作的意念化為具市場價值的產品。
識編程更要熟知商業流程
要開發程式並推出市面,須掌握編程技術,熟知商業流程也重要。Albert自言曾是「很IT」的人,即對商業運作認識不深,故首次創業後便攻讀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以補不足。「IT人不能閉門造車。」以他現時開發的程式為例,除了市民大眾,診所或院舍亦是其目標客戶,他在開發程式的過程中,「會跟潛在客戶接觸,例如醫生護士,要清楚他們的需要,知道app能否融入他們的工作流程……看看如何以IT的角度改善流程,還是對方要改變工作流程遷就個app」。
程式開發 前端vs.後台
開發程式需要很多人才,例如設計師、編寫程式(編程)人員等,才能寫出一個合乎用家需要的程式。程式開發大致可分為「前端」及「後台」兩部分,前者負責程式顯示的界面,後者負責程式背後的運作。
前端開發
˙使用者經驗設計師(User Experience Designer):構思用家使用程式的過程,即按什麼就轉到什麼畫面
˙使用者界面設計師(User Interface Designer):設計並畫出各個畫面的模樣
˙前端系統工程師(Frontend System Engineer):即編程人員,負責把上述設計流程製作成手機應用程式
後台開發
˙後端系統工程師(Backend System Engineer):設計及規劃數據庫
◆Q:《明路》
◆A:Albert
Q: 編程人員日常工作是什麼?
A: 「編寫」程式,簡而言之即是把心中設想的app的畫面,以手機或電腦能讀懂的語言寫出來。相關職位名稱可以是編程員(programmer)、程式開發員(app developer)或系統工程師(system engineer)。「寫」好程式後,他們還需要委託專人或親自與用家溝通,確保程式運行順暢。Albert指現在寫程式比以往容易,但並不代表用現成工具,按幾個掣、複製程式碼,就能寫成一個app,「你要對coding(編碼)有基本認識,才能應用及找到合適的『罐頭
Q: 編程員要學會的「語言」是什麼?
A: 編程員要學會不同「語言」,才能寫出在不同手機系統都能用的程式,這正如世界各地有自己的語言,如iOS系統用Swift,Android系統則用Java。有人會選擇用軟件把語言「翻譯」成跨平台可用的程式,可是,手機在「閱讀」這種非「地道」的語言時,速度會下降,正如人對非母語沒那麼熟悉。
Q: 想投身這行業,有什麼條件?
A: 坊間的編程員職位大多要求申請者曾就讀電腦科學或資訊科技相關的學位,掌握數種編程語言。當然也可看書或利用網上資源自學。
Q: App可以「砌」出來?
A: 不懂編程,可以聘請開發人員代編,但非所有初創企業都能負擔相關費用。現時編寫程式也如寫網頁一樣有「懶人包」!微軟於2015年推出主要針對企業客戶的PowerApps,本港也有個Abtitu,用家在設計界面上拖放(drag and drop),便可砌出具不同功能的程式,也提供不同範本,成品若要在iOS或Android平台上架,則須另外申請及付費。
文、圖:鄒靖儀
[明路—生涯規劃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