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月是雷曼事件9周年,金融管理局接獲的不當銷售投資產品投訴,4年間升近四成,去年有81宗。有近70歲的老婦投訴稱,兩年多前想作「穩陣」投資,結果在中國銀行銷售員游說下,糊婼k塗作了高風險投資,一年間蝕逾百萬元。事主稱,在接受銀行電話風險評估時,銷售員陪伴在側給提示,評估報告指她具中學學歷,但她稱只讀過小學。中銀回應稱,一向按照監管安排作投資取向問卷調查。
明報記者 阮秀君
電話做評估 銷售員在旁指點
約70歲的婆婆陳美(化名)稱,自己在中國銀行持有港幣及人民幣儲蓄戶口,一名銷售員於2014年游說她將另一銀行的資金轉移至中銀戶口,並陪同她接受風險評估,「當時聽電話接受另一職員評估,我不懂回答,銷售員坐在我前方,以點頭或搖頭提示我」。
評估有出入 學歷小學變中學
雖每隔一段時間都接受同類評估,但她說,評估所列情G跟她的處境不符,例如其中一份2015年的風險評估顯示,她被評為最高「進取」級別,投資取向、投資金額佔總資產或收入比例均為最高選項,而其報稱多項投資經驗均逾5年,具中學學歷。陳美說,自己只讀過小學,投資數年,只求「穩陣」,因不懂程序,只依銷售員意思而行。
每月轉投資組合 涉最高風險產品
翻查其月結單,陳美注入資金至該戶口後,投資多種基金產品,每月轉換投資組合,2015年4月出現被評為第4級的高風險產品,至7月更出現最高風險級別的第5級產品。陳憶述:「每次我要求轉回儲蓄,他(銷售員)一時說替我轉儲蓄,一時又說轉基金,我都糊塗了,做手續後發現又是買基金。」
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這一年間,陳美投資虧蝕逾百萬元,該戶口資產總額由580多萬元跌至約390萬元。她說不知如何跟家人交代,一度想自殺。陳美轉移資金前,其原來銀行投資戶口的月結單顯示,她2014年主要長期投資單一基金、人壽或黃金產品,沒每月轉換。
派員伴評估不干預 中銀:按監管要求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回應稱,因涉客戶私隱,不便透露詳情。中銀指客戶在認購投資產品前會作投資風險取向分析,該行一向按照監管要求,安排非銷售人員為客戶做投資取向問卷調查。因應客戶服務需要,該行或會安排其他人員在場提供服務,但不容許該人員參與問卷調查。客戶認購或轉換投資組合,會按照相關認購及贖回程序辦理。
中銀又稱,處理「容易受損客戶」,包括65歲或以上人士的投資產品交易時,會採取格外嚴謹措施,確保遵守適當銷售程序及客戶明白潛在風險。
協助陳美的工黨社區幹事趙恩來說,現容許銀行銷售員在投資者接受風險評估時在場是漏洞,「特別是長者或不善投資者,易依賴銷售員提示,引發糾紛」。
團體:評估不覆核 成銀行擋箭牌
保障投資者協會主席呂志華認為,若陳美只具小學學歷和數年投資經驗,應只適合保本穩健產品。他批評銀行風險評估繁複,且只靠投資者申報,不需覆核真偽,變相只保障銀行,在出現糾紛時作「擋箭牌」,未能保障投資者。
金管局發言人稱,銀行向長者等弱勢社群客戶銷售投資產品應作額外謹慎措施,局方於2009年已發指引,要求由非銷售人員為客戶做風險評估,以防銷售人員影響結果,若實際不可行而由銷售人員評估,則須接受銀行內部獨立查核。局方會透過審查和「喬裝客戶檢查」,監察銀行銷售程序及跟進個別不合規情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