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執運華僑骨殖的工作,主要由1884年成立的域多利中華會館統籌,執骨範圍遍及全加拿大有華人下葬的地方,由當地宗親組織報備先人紀錄,包括人名及鄉邑地址,並派人執骨、清洗及裝箱後,將骨殖送到維多利亞,集合足夠數量便送往香港東華義莊、轉運回鄉。整個執運系統是高度協調、有組織的運作。 根據域多利中華會館成立75周年的紀念特刊中記載,該會統籌首次執運先友回國為1891年,至1937年為最後一次,前後有十餘次。 加國華僑史專家、維多利亞榮休教授黎全恩在其著作《Chinese Community Leadership》中指出,許多華工在興建鐵路時傷亡,由於這些華工死了也沒有報告上省府,故此並無統計究竟有多少華工喪生。他們死後遭人草草用布或墊包裹下葬,有的甚至只堆在石頭底下,通常伴有寫上死者名字及鄉邑的木條或磚頭。 域多利中華會館在1891年購下Swan Lake墳場後,呼籲各宗親會成立「執運先友委員會」,僱用華裔工人沿鐵路路軌,從溫哥華至Shushwap Lake找尋華人埋葬地點,並起骨、清潔好放入木箱。另外,也僱用工人前往各淘金鎮找尋華人墳墓及起骨。根據黎全恩研究,執骨工人循三條路線出發:溫哥華至Rock Creek;Hope至150 Mile House;Lytton至Shuswap。 最後一次全國執運行動為1937年,該次共執拾了700多箱骨殖,但當時正值中日戰爭爆發,骨殖儲存在維多利亞等候和平後送回中國,但一直未能成行,而1949年後,送返原籍歸葬已經完全不可能。 維多利亞大學檔案館現存1937年最後一次執運的紀錄,名為「各埠呈報先友姓名部」。紀錄按地點分,遠至哈利法克斯(Halifax)都有先人,上面寫有人名及鄉邑紀錄,若已被起骨者,則用紅筆註明「執」。最後,域多利中華會館在1961年向全僑籌款,共得1.8萬餘元,將這批骨殖重新安葬在本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