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為應付日益增加的洗衣需求,醫院管理局轄下的柴灣洗衣房今年2月率先引入衣物自動分類系統。在衣物內縫上晶片後,系統便會自動按類別和尺寸分類,使工作更有效率。 1972年成立的柴灣洗衣房,設於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旁,每天處理來自7間公立醫院等機構的25噸衣物,洗衣量佔醫管局總需求15.5%。過去10年,柴灣洗衣房的工作量增加三成,至每年7900噸衣物,故洗衣房逐漸引入自動化設備,應付不斷增加的工作量。 柴灣洗衣房今年2月引入「無線射頻識別分碼系統」,衣物內縫上能抵受高溫、高壓及化學品的晶片後,猶如配有身分證。已清洗的衣物會經軌道運送到分類系統,設於軌道間的掃描器在衣物經過時,會掃描衣內晶片,隨後按照衣物的類別和尺寸,分到13條軌道上,再由員工收集。 每小時可處理1000公斤衣物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支援服務部柴灣洗衣房經理李潔瑩表示,洗衣房引入新系統後,員工不需再用人手分類和點算衣服數量,工作量因而大減。她又說現階段只在醫護人員的工作服縫上晶片,評估系統後,會逐步在病人衣服上裝設晶片,其他醫院及洗衣房亦正計劃引入此系統。 除了衣物自動分類系統,洗衣房還設有「長龍洗衣系統」。系統由隧道式洗衣機、壓水機、乾衣機、穿梭運輸機組成,每小時可處理1000公斤衣物。當員工把衣物放進洗衣系統,便可自動完成洗衣、脫水、乾衣等程序。 為確保衣物符合消毒程序要求,員工會把「無線數碼溫度記錄儀」投進洗衣機內,記錄整個洗衣程序的溫度變化。此儀器猶如「洗衣探熱針」,儀器與衣物一起投進洗衣機,可確保兩者溫度一樣,增加準確度。 柴灣洗衣房獲得2017年度醫院管理局傑出團隊獎,李潔瑩說是次獲獎肯定了團隊的努力,又預告柴灣洗衣房年底會引入更多新系統,包括加設掃描器在H單平熨系統內,確保整張H單也沒有污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