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乞嚏!」鼻頭癢癢,是要感冒了,想去喝杯熱咖啡,看看會不會好轉。走入學校的西餐廳,群姐在開放式廚房埋首做三文治,每次碰面,我們總會寒暄幾句。 「蕭公子,中午為什麼不來吃飯?」她抬頭說。 「在外面吃了。」我回答。 「這麼早來吃下午茶?」她好奇。 「有點感冒,想喝杯熱咖啡。」我捏了一下鼻子。 「不來吃午飯就會感冒的了。」她笑說。 「所以我就來了。」我笑?找位置坐下。 不知從何時起,在西餐廳工作的朋友,都喜歡叫我「蕭公子」,連我自己也慢慢習慣了。 飲咖啡 就是要「嘆」 不是因為感冒的話,我通常會點凍檸茶,在西餐廳、茶餐廳,喝什麼當然可以隨心所欲,不過在咖啡店就不一定了。海圖咖啡店(Cafe Heato)因為一塊告示板成為熱議的主角,老闆列出五大事項,其中一條標明,咖啡店就只賣咖啡。事緣有顧客想要奶茶、檸水,老闆堅決不做,認為咖啡店就是與茶餐廳有分別。不少網民都讚好支持,也有人唱反調說「顧客永遠是對的」,杯裹衍生出的問題是,究竟要堅持自我?還是委曲求全?老闆明顯選擇前者,這點我十分欣賞,因為做人與喝咖啡一樣,有時候是一種態度。 老闆像杯焦香的炭燒咖啡,帶點火氣,性格鮮明,但不失對顧客的關心,他希望客人享用時能夠「留時間去感受自己」。在生活急速的社會,大家都變成轉動不停的齒輪,沒太多時間思考,咖啡時光可以讓人稍息,老闆想保留的就是這片刻的閒適。香港作家舒巷城(原名王深泉,1921-1999)深明這個道理,他不講究咖啡的質素,反而十分在意咖啡店的環境,他在〈咖啡店〉一文提到:「茶客熱鬧的談話聲並不妨礙看報,而講究『情調』燈光甚暗的所謂高級咖啡店卻非『嘆』報紙的好所在,因此就往往喜歡幫襯光光亮亮的大眾化咖啡店了。」(《小點集》)舒巷城的「嘆」字用得妙,到咖啡店就是要「嘆」,無論是咖啡、報紙還是時間。 舒巷城確實「無啡不歡」,記得一次在研究會談舒巷城的旅遊文學,他的太太巷城嫂(王陳月明女士)在場支持,分享了一段難忘經歷。她憶述一次旅行,舒巷城逛到不想再走,朋友三番四次騙他,說前面有咖啡店,舒巷城為此繼續前行,最後才發覺自己受騙了。舒巷城當然氣在心頭,但從逸事足見他的純真、直率,以及對咖啡的熱愛。舒巷城就像齋啡一樣,別無添加,個性盡顯。侍應端來了溫熱的齋啡,說:「蕭公子,你的咖啡。」我舉杯呷了一口,是苦澀,還有人情的回甘。 作者簡介: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曾任法國餐廳廚師,熱愛飲食、旅遊、寫作。 文:蕭欣浩 圖:資料圖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