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 善用比喻說理
比喻能夠將抽象的道理變得簡單易明,作者善於運用比喻,具體說明了學習的各項道理。(圖一)
2 善用對比說理
作者於論證過程中多次運用對比,以突顯對事物的不同使用方法、產生的不同效果之間的差異,現舉隅如下:
◆「宋人」與「客」
「宋人」承傳祖訓,世代只以漂洗絲絮為業,故此「不龜手之藥」也只用於此;「客」則沒有家族背景限制,故能超脫固有框架,將此藥用於戰爭。對比兩者使用「不龜手之藥」的方法,可見宋人不懂另覓新徑,突顯因循守舊和刻板愚昧。
作者亦寫及兩者在回報上的對比:「宋人」辛勤勞動,卻是收入微薄,「不過數金」;「客」則只逞口舌之強,加上領兵作戰一回,已經賜地封侯,所得遠超於「宋人」。作者寫兩種效用的對比,突顯用法不同的影響甚為深遠,從而強調要發揮事物的最大效用,就要放下成見,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
◆「狸狌」與「斄牛」
「狸狌」天生有才,常在林間捕食,盡展所能,自鳴得意。「斄牛」是龐然大物,空有外表,沒有捕捉小動物的本領。以世俗準則來衡量,「狸狌」是有用的,理應是世人追求的目標,但牠們往往誤中埋伏而喪命,得不償失;「斄牛」在世人眼中毫無用處,不可能被人徵用,但因此避開禍患。
作者將兩者的才能和結果作對比,說明有才能的事物雖然有用,但因恃才妄作而未必有好下場;沒有才能的似乎被世人遺棄,卻可以保全生命。由此突顯「無用」的可貴,強調不要只以能否發揮才能判斷事物。
◆惠子與莊子
「小用」與「大用」
惠子雖有「五石」之大的葫蘆,但只想到用作盛水器和水瓢,未曾想過中空的葫蘆也可以致用。他眼光狹隘,原因是囿於日常生活,也囿於既有識見。相反,莊子善於用大,明白到即使是同一物件,只要擺脫舊有思想的束縛,仍然可以使物盡其用。故此,大葫蘆不能盛水舀水,就不以之盛水舀水,乃使其中空,發揮其浮於水面的功能。
作者對比兩人使用事物的方法及其效用,說明人的心境必須開通豁達,使用物件時才可發揮「大用」;閉塞守舊,則「拙於用大」。由此強調「用物貴乎稱其能」的道理。
「無用」與「無用之用」
惠子種有大樗樹,從木匠的角度來看,它並非良木,無一處中繩墨、合規矩,於是便將其斷定為「無用」。相反,莊子認為在一無所有的荒漠之上種植此樹,可以供人乘涼。乘涼之人不會以木匠的目光去判斷樗樹,也無意役用、傷害樗樹;此外,荒野周圍並無其他事物侵擾它。它對世人「無用」,得以免去身心一切困苦憂慮,逍遙自在,對它自己而言,這是最大的用處。
作者對比兩人對「有用」、「無用」的理解,說明「有用」、「無用」的觀念並無絕對,對世人毫無用處,對自己就可發揮最大用處。由此強調只有完全被世俗視為「無用」,才能不受外界事物的客觀條件所限制,化解一切煩惱,在精神上達至絕對自由。
高考3A,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一級榮譽,哲學碩士,現職中學中文科教師,曾任《5**作文系列》、《5**作文預備班》顧問。
文:甄沃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