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有關文學、作家的講座常有舉辦,要道出講座的有趣之處、令讀者恍如置身其中可一點也不易。校記孔雪珩日前出席由著名華文文學家白先勇主講的講座,撰寫成報道,向讀者介紹白先勇的經歷,以及現場觀眾的感受,獲得「5月寫作大獎」。
【得獎作品經編輯刪節】
圖:校記提供
文字整理:鄒靖儀
■感想
望讀者感同身受
校記孔雪珩(聖保羅男女中學,中五,圖)修讀中國文學,從老師處得知此講座,便與同學結伴前往;喜歡白先勇的作品,也曾讀過崑曲劇本,親身感受白先勇對崑曲的熱愛印象尤深。她表示,白先勇的作品文字老練,想不到他在言談間會流露出純真的一面。她認為一位已成名的作家從不停步,繼續推廣不獲重視的文化傳統十分難得,故撰寫報道以記述此事,望讀者感同身受。
■評語
文筆流暢 內容豐富
文筆流暢,內容豐富,能涵蓋講者話語及現場觀眾反應,但原文稍嫌冗長,順序寫下講座分享內容,建議可刪去部分段落,只寫重點或觀眾有較多迴響的事。欣賞校記覆述講者經歷時,每能輔以他的引語,令報道生色不少。校記能主動訪問在場觀眾,值得鼓勵,但或可稍加解釋。建議報道可配相,以帶出現場感。
■得獎報道
適逢4月23日世界閱讀日,著名華文文學家白先勇以「我的寫作道路」為題演講,向本地一眾師生分享創作的心路歷程,並由香港著名散文家盧瑋鑾(筆名小思)主持講座。她引述了對白先勇的評價「從寂寞十七到絢爛七十」,道出他近年的寄託——推廣崑曲,以及為其父親、民國時期著名將軍白崇禧寫傳記。
講座甫開始,白先勇說以中文寫作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責任,傳承文化與這麼美好的語言」。他認為學生不一定要當作家,但要保持寫作的習慣,並說:「寫作是希望有人了解、聆聽自己,傾聽自己的心聲,那也是作家最大的安慰」。
白先勇分享了童年經歷,如家中一位廚師是他的啟蒙老師,跟他講了許多故事,包括《七俠五義》、《隋唐演義》、樊梨花的故事等,培養了他對文學的興趣。他憶述幾位恩師的教導,「小學時的李老師喜歡我的作文,把它貼堂,那時的我非常得意」;中學時,「很兇的中文老師逼我們背很多古文,記得初中就要背《琵琶行》,還要用廣東話背,很辛苦的」。雖然如此,但他也說多虧那時的老師,中文底子才打得好。
及至升讀大學,白先勇沒有選擇念文學,反在台灣的成功大學念水利工程;後發現自己根本不擅長工程,一年後瞞荇a人重考,只填了一個志願:台大外文系,立志當作家。他被父親「質問」時,以一句「人各有志」令父親啞口無言。「若當初父親逼我念工科,現在便沒有人為他寫傳記啦!」白先勇這句話引來哄堂大笑。
積極推廣崑曲 傳承美學文化
除了寫作,白先勇近年致力推廣崑曲,「20世紀或許是一個契機,有了相當的經濟基礎,政治穩定後,下一步便是文化建設了」。他認為,崑曲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反覆感嘆它「那麼美」、「那麼美好」,「雖然崑曲已衰落,但它在文化、美學的成就依舊。因此,希望能給它合適的養分」。他說崑曲是構建文化認同的重要部分,一如芭蕾及音樂超越地域界限,是屬於世界的文化遺產。
在講座問答環節,白先勇被問到寫作的心路歷程,他說「作家本身的自尊脆弱,也有自我懷疑的時候」,但他一直堅信一個寫作理念:把人類心靈中的痛苦寫出來。他被問及是否需要背古文時,回答說白話文需要古文的根基,「因此,應趁茼~輕記憶力好的時候,多背唐詩宋詞和古文」。
有出席講座的學生表示被白先勇的精神感動,「快80歲的人了,站在台上(談了)一個多小時,依然能感受到他對寫作的熱誠」;但也有同學反映希望白先勇多說其不同作品背後的構思與創作過程,「畢竟那些(生平故事)我們在他的自傳上也能讀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