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楊絳和丈夫錢鍾書在文革期間被下放「五七幹校」,飽受折磨,其後寫成《幹校六記》,書中「怨而不怒」的氣魄令人動容。在幹校時她問過錢鍾書,1949年如果離國,豈不更好,錢鍾書斬釘截鐵地說不,他引北宋柳永的詞自喻,「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1966年文革開始後,在外國文學研究所的楊絳被打為「反動學術權威」,和錢鍾書一起被當作「牛鬼蛇神」。1969年11月,二人先後下放到河南息縣的五七幹校,在菜園務農。因兩人宿舍相隔不遠,經常密會。1981年出版的《幹校六記》真實記錄了中國近代史上最慘痛的一頁,但字埵瘨”S有強烈控訴和譴責,只有淡淡的無奈和諷刺,同時也書寫了這對文壇伉儷同甘共苦的「愛的宣言」。 不願去香港 「我們是文化人」 後來楊絳被問及「你們這一代知識分子,1949年完全可以離開內地,為什麼留下了呢?」,她答道,「因為我們愛我們的祖國。當時離開有3個選擇,一是去台灣,二是去香港,三是去國外。我們當然不肯和一個不爭氣的統治者去台灣;香港是個商業碼頭,我們是文化人,不願去。」「很多外國人不理解我們,認為愛國是政客的口號。政客的口號和我們老百姓的愛國心是兩回事。我們愛中國的文化,我們是文化人。中國的語言是我們喝奶時喝下去的,我們是怎麼也不肯放棄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