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年社會開始關注健康議題,提倡不同的飲食、生活和工作模式,出現諸如「日日運動身體好」、「多菜少肉救地球」等口號,希望在繁忙生活中保持身體健康,以應付日常挑戰。不過除了靠個人努力,人的健康亦受外在因素影響。
◆慢性疾病相關數據
估計患慢性疾病人數﹕2,041,000
佔香港人口百分比﹕29.8%
患慢性疾病人士年紀﹕36.5%為65歲及以上,24.0%為55至64歲,年齡中位數為59歲
患經西醫診斷的選定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壓、膽固醇過高、糖尿病、心臟病、癌病、哮喘及中風﹕
約1,314,100人,佔香港人口的19.2%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58號報告書》,抽查約10,000個住戶的結果推算
◆運動與大腦健康
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中年人如長時間不運動,會增加腦部退化的風險。研究員分析約1000多名平均40歲的健康男女,要求他們接受跑步機測試並取得數據,20年後同一班人再接受體能測試,並進行大腦掃描。研究員對照數據,發現20年前於跑步測驗表現較差者,60歲時大腦萎縮的速度較快。另外體能測試亦顯示血壓和心跳率較高的男女,腦部萎縮的情G亦較嚴重。有專家指出,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短時間內讓更多血液進入腦部,有助減慢大腦衰退。
◆綜合以上資料及個人經驗,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到底保持健康是否只是個人責任?
健康是個人責任
1. 培養健康習慣
作息有時、做適量運動、飲食要營養均衡;避免染上吸煙、酗酒等不良習慣;保持心境舒暢、人際關係和諧。
2. 盡力預防疾病
保持個人衛生和家居環境清潔;遵守公德,避免破壞公共地方的衛生,例如不亂拋垃圾、不隨地吐痰等;接受疫苗注射或服食預防疾病的藥物,如服用預防血管疾病的藥物。
3. 有保持健康所需的資源
能應付基本衣食住行所需,因為吃不飽、穿不暖會影響健康;要預備健康活動的支出,如保持健康的運動開支;評估及預算醫療費用,如為將來的醫藥費儲蓄或購買醫療保險等。
4. 就影響自己健康的事宜表達意見
包括就醫療服務的質素、醫療融資、環境衛生等影響自己健康的事宜,向有關當局表達意見。
健康不單是個人責任
1. 健康受環境因素影響
我們無法完全控制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疾病,如空氣污染可引致肺病、食物食水污染可引致霍亂、環境中若放射物質過多會致癌等等。而由其他道路使用者造成的交通意外傷亡,亦不受個人所控制。
2. 社會因素亦影響健康
人類無法控制因戰亂或恐怖襲擊、經濟大蕭條、天然災害如地震或海嘯等造成的社會問題如失業、貧窮,而因貧窮而衍生的飢餓亦會損害健康。
3. 醫療費用的釐定
現代醫療科技發達,雖然可以治療更多疾病,但同時亦衍生出醫療產業,部分頂尖的醫療科技收費極為昂貴,例如有些癌症治療收費動輒以百萬元計。若要患者獨力支付自己的醫療費用,收入不高者可能即使窮一生積蓄亦無力承擔,因而失去治療的機會。
文﹕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李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