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學生輕生觸動家長神經,不少網民留言批評教育制度或家長催谷,甚至指學生以死控訴。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提醒,這類煽情的指控會將自殺行為「英雄化」,令未有分析能力且本身有情緒困擾的學生,有更大可能模仿自殺行為。 不宜簡化自殺原因 此外,不少學生在facebook專頁討論自殺事件,有人表示看新聞看到哭,本身是臨H心理學家的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前總監黃蔚澄指出,過往研究指一人自殺死令身邊6人情緒受影響,社交媒體將受影響人數擴大,學校宜安排心理學家或受過相關訓練的教師,讓學生抒發不開心感覺、認知自身心理狀態及求助渠道。 黃蔚澄指成人在社交媒體控訴家長或教育制度壓迫孩子,若小孩本身已很不開心,就會覺得「世界無得變」,更覺得自己寂寞及悲慘,對於本身有抑鬱及自殺念頭的孩子,這種負面影響會更大。他強調,自殺原因非常複雜,不宜簡化,且教育制度涉整個社區,非只是政府或家長,在不清楚死者自殺原因下將責任歸咎某一方,對死者或家長等都不公平。他明白控訴者是出於好意,「但如有可能害到人,不如不要share(帖文)」,可改為分享為孩子減壓的「貼士」,更重要是多關心及陪伴孩子。 分享減壓錦囊 多關心陪伴 葉兆輝表示,煽情地指學生以死控訴,如英雄化自殺行為,故不建議轉發自殺新聞並留言製造恐慌,因這些內容會增加他人的負面情緒。他提醒,避免發放「應看開點、自殺者不夠堅強」等評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