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學者研「空中職業精神」防衝突

[2016.03.11] 發表
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朱鋒(左)說,如果美國繼續進行「艦炮外交」令衝突加劇,南海識別區就會是這種對抗的結果。(明報記者攝)

一個有中日學者參加的民間論壇昨在北京召開,雙方論及如何在東海空域避免衝突,提到要有「空中職業精神」,並要訂立相關安全守則。雖然是「民間」論壇,但雙方學者中均有軍方背景人士,中國外交部亦派員旁聽。

主持會議的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朱鋒,引述3月8日外長王毅在全國人大記者會上的發言說,日本究竟把中國當成朋友還是敵人,以他的觀點是日本對華經濟上當朋友,安全上當敵人,全面轉向制衡中國的戰略。「中日政府間的分歧不可能一下子縮短」,朱鋒說,但可由民間共同探討;雙方學者早前開展研究時,要研判戰機性能、調取海警、空軍及自衛隊的錄影片段,亦分別得到解放軍和日本自衛隊的支持。去年底,由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和日本笹川和平財團共同發表《中國東海空域安全對話報告》,對在東海防空識別區訂立安全行為規範、如何管控危機,向兩國政府提出詳細建議。

曾在東海前線駕過戰機的原航空自衛隊航空支援集團司令員永岩俊道認為,機師要有空中職業精神(Good airmanship),即不能過分令對方不安,不能向對方炫耀武力(如故意從前上方飛過展示導彈)等。他以現場的同聲傳譯機舉例稱,測試設備都要先「試咪」,中日應該商定一旦相遇用什麼頻道、什麼語言溝通,避免出現如土耳其擊落俄戰機事件。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于鐵軍則稱,現時東海防空識別區的機制仍待完善,也會為未來是否設南海防空設別區作參考,但近期未必有此決定。他強調長遠要建立兩國從官方到民間的互信,如果有互信,無行為規範也問題不大;如果沒互信,有規範也沒有用。

更多中國要聞
昨日在全國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的記者會上,美國《僑報》記者鍾穎提問為何中國新聞法立法提出多年都沒有結果,又提及今年初甘肅記者被捕事件,新聞發布... 詳情
在昨日「人大立法工作」記者會上,甘肅警方拘捕記者事件再受關注,但全國人大各官員依舊置之不理。此前,在人大甘肅團開放日記者亦高聲問及此問題,可... 詳情
【明報專訊】政協小組會罕見官員唇槍舌劍爭論,原鐵道部副部長胡亞東針對發改委年度發展計劃發炮,指虛浮不切實際,引來現場原國家發改委副主... 詳情
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汪毅夫,昨在台灣代表團媒體開放日上表示,大陸已通過各種方式釋放很多善意,在兩岸關係上,民進黨領導人和... 詳情
被問何為西方價值觀 袁貴仁強勢反擊
【明報專訊】教育部長袁貴仁昨日召開記者會,被問及留守兒童時說,中國有6000萬留守兒童,當中2400多萬處在免費教育階段,他們遠離父...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