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IES的題目訂定、研究方法等AB部分同學都妥善處理後,接下來要掌握資料分析的技巧,即C及D部分的議題探究和分析,最關鍵的就是如何整理資料、歸納、分析及應用。本期首先淺談資料分析,稍後會針對同學常用研究方法所得的資料數據,深入討論同學要留意之處。
◆探究的4部分
A:「題目界定」
B:「相關概念和知識╱事實╱數據」
C:「深入解釋議題」
D:「判斷及論證」
時刻緊記題目和探究焦點
經過數輪資料蒐集,同學定必已得到眾多數據,除了數量驚人,資料類型的繁多亦可能造成一定的困擾。根據過往經驗,部分同學會因為手上「材料」過多而無從入手,最後即使題目訂得完美、研究方法設計理想、操作順利,仍因為「捉到鹿但脫不了角」,白白浪費了辛苦得來的資料,草草完成IES報告,有點可惜。
要分析資料並準確回應題目,同學首要時刻緊記自己的研究題目和探究焦點,在分析的過程不斷(例如撰寫小結時)核對,以免作過多的演繹,走離了題目所需,最終模糊了研究方向。
考量資料分析是否要額外補充
另外,同學亦要核對資料所分析的會否不足(例如蒐集到的資料只提供足夠條件的證明,而非必要條件),屆時同學就要補上其他資料或分析,令結論更豐富。因此,同學在設計研究焦點時,要認真規劃和思考,才不會「亂上加亂」。
◆處理量性資料
切記不要妄加詮釋
同學手上的資料若屬量性,例如統計、問卷回應等,不妨就收集所得數據歸納現象,例如什麼選項最多或最少人選擇。然而若同學沒有設定一題詢問選該項背後的原因、基於什麼價值觀等等,量性資料實在未能清楚交代事件,同學總結資料時切記不要自行妄加詮釋,不然可能會扭曲實G。就蒐集得的「現實」(數據結果),同學若要加以分析並準確指出因果關係等,宜加入其他資料協助引證,例如訪問內容的解說。
◆處理質性資料
理論性質資料 可加入例子引證
另一方面,資料的性質與特性(例如在什麼情G下適用),同學也必須清楚了解,以免誤用。例如一些文本資料若是理論性質(例如心理學、社會學、科學的理論),同學可以依據之並作延伸推論、加入例子以引證或應用。這類文本資料屬「已歸納類」,因為通常理論已通過一系列的研究、實驗驗證,由學者歸納出一些社會或現實的「常理」。同學處理這類資料時要將它「還原」、「具體化」,引用理論後再加上例子便能清楚呈現有關理論。不過同學要留意,不是僅僅在B部分(相關概念和知識╱事實╱數據)列出理論,或在分析時加入一兩句便算,而是需要找出理論與你所探究的現象、蒐集到的資料有何對應點。
個別資料 不宜延伸推論
然而,一些文本資料若屬個別性質,例如新聞、訪問、歌曲、故事、畫像等,同學宜作出質性觀察或分析,不宜如上述理論性質的資料作延伸推論。過往曾有同學單憑一兩單新聞,就推論為整個社會的現象,這可能會扭曲社會現實。正確的處理方法是作個別的分析,嘗試歸納當中同類項目的共通點,以顯示一些現象再做分析,例如可指出某歌手的歌曲內容都呈現出某種價值態度或情懷、用上某一風格表達等等。歸納時,同學仍要記緊題目焦點所在,曾有同學的題目其中一個焦點是分析宮崎駿漫畫主題,不過因為欠缺足夠歸納和相關應用能力,最後寫成了閱讀報告——只呈現出不同漫畫的閱後總結及感想分享。
◆勿混淆量性及質性資料
質性資料例如訪問、觀察等,部分同學容易將之視為量性資料處理,例如單就一兩位受訪者的回應,便將他們的共通點歸納成該類別的特性(例如訪問三名受訪者,當中有兩名男性有相同喜好或選擇考慮,便把該喜好歸類成全部男性的共同喜好,又或者將一兩個青年的價值觀視為全部青少年的共同價值取向)。其實,這類數據只能呈現回應者的想法,例如基於什麼考慮會作出何種行動、對某事的看法等。質性資料的回應由於「答案」更具體和深入,並且提供更多角度,因此可幫助同學解釋或更深入了解事件,亦可作各項資料之間的補充,以貫穿當中的分析(例如受訪者絕對可以基於不同考慮作出相同的選擇,質性資料便能點出更多角度、方向的思考)。
關於資料分析,由於篇幅關係只能淺談。最理想的分析當然不只簡單歸納一項資料,若同學能運用多種資料互相引證和補充,將可以建立出更有說服力的結論。
文﹕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外務副主席 程斃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