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星級生:鍾穎殷(Winnie)
2015年文憑試通識科5**
中學: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
IES題目
探討參與遊行集會如何影響青少年的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並探討市民大眾對青少年參與遊行集會的觀感。
研究焦點/目的
1. 以遊行集會為例,透過分析青少年參與遊行的原因及對其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的影響,以探討青少年參與遊行的動機及實際情G。
2. 研究市民對青少年參與遊行的觀感,並以此與青少年參與遊行的實際原因和情G作比較,分析兩者背後想法之異同。
生活難與政治分離IES題目亦然
不少同學認為通識科中有關政治的題目非常困難,因而做IES也會避開研究與政治相關的題目。不過,Winnie認為生活不能與政治分離,也認為IES題目應該配合社會發展,鼓勵同學若有興趣,不妨嘗試政治題目,過程也不如想像般困難。
找不同持份者分析
「當時(設定題目時)正值討論政改的階段,又是反國教科一周年,加上我對政治有興趣,在校外也有參與活動,討論社會政策,所以想探討政治類的題目。」Winnie表示,身邊同學或朋友不是人人關心政治,研究的題目正好能配合,如遇上政治冷感的受訪者就能代表另一邊的持份者,了解他們背後的價值觀和意見。她特別提醒,通識科要求多角度思考,做IES也需盡量找不同持份者分析。以她的報告為例,除邀請有參與政治運動的青少年訪談外,也邀請沒有參與政治運動的青少年,了解箇中因由;她同時訪問青年工作者、家長,講出他們對青少年參與政治運動的觀感。
勿抱預設想法 忠於研究所得
勿受坊間想法影響
做IES的初期,需要預計報告的成果,Winnie提醒同學千萬不要被坊間的既有想法影響,反而要相信和忠於自己研究所得,「例如我預期青少年參與政治可能源於從眾壓力,參與政治又會對家庭關係有負面影響。但研究後發現,這些預期結果不對,青少年參與政治是源於對社會的不滿和為了公義」。Winnie表示,即使同學在研究中期發現與最初訂立的預期成果不一樣,也毋須太擔心,反而可嘗試深入探討「為何會不一樣?當中反映出什麼價值觀?」,研究效果可能會更讓人驚喜。
思路要清晰 結構有條理
「IES講求的其實是structure(結構)。」Winnie說,要做好IES,整個工作流程要非常清晰。定好題目後,要先找出題目的重要字眼、研究重心、相關通識概念,如Winnie題目的重點概念是「個人成長/人際關係」,就應該作出清晰定義,「人際關係可涉及師生、朋輩、家庭等,同學可嘗試畫mindmap(腦圖),將概念定義清楚」。她認為,將概念分為多個不同方面深入分析,有助呈現報告的多角度思維。
Winnie亦提到,報告的表達方式非常重要,除可沿用通識卷答題的方式外,為免教師眼花撩亂,她建議只提出重點和具代表的數據,其他則以圖表表達。最後在總結研究所得時,「不妨引用社會名人的說法、理論,再用上自己的數據指出同樣能證明這些講法,可以點綴報告」。
Mindmap清楚定義概念
Winnie認為做IES沒有秘技,多用通識概念表達思考路向外,最重要是個人心態。「不少同學在最後一刻才完成報告,當中的訪談、分析都未能做得深入」,好的心態是學習之道,也能將報告有條不紊呈現出來。
★星級貼士
1. 實地考察要聯繫研究目的
不少同學選擇實地考察蒐集第一手資料,但卻無法化成有用的分析。Winnie說,做任何事都要「目標清晰」﹕考察和研究題目有什麼關係?期望得到什麼資料?以此為基礎,思考實地考察需要觀察什麼,以作報告的佐證。她舉例,她在七一遊行實地考察,由於題目研究青少年參與政治的原因和對人際關係的影響,她特別留意青少年遊行的反應,會否抱「玩玩鵅v的心態而來?自己來遊行還是成群結隊?
2. 時間分配
Winnie認為時間分配非常重要,建議同學善用假期訪談、做問卷等,讓對方和自己都有充分時間準備,右方是她的時間表,供同學參考。(見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