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恐襲最令人憂慮的教訓,在於顯示出普通人亦可能在極短時間內轉變成恐怖分子,一如案中疑犯之一、26歲女子艾布拉赫舍娜施襲前一個月仍是夜夜笙歌的派對動物。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總監科米(James Comey)以「flash to bang」(指核爆時看見閃光至聽見巨響之間的時間)形容個人走向極端化以至作出暴力行為需時愈來愈短,即使當局密切監察可疑分子,襲擊仍防不勝防。 社交媒體普及 助號召西方人施襲 不少專家指出,恐襲威脅的性質已發生劇變。有前蓋達成員透露,9.11襲擊主謀馬斯里(Abu Hafs al Masri)與穆罕默德(Khalid Sheikh Mohammed)在行動前足足策劃了兩年。美國與盟友亡羊補牢,加強保安措施及大規模監控,令類似的襲擊難再實行。不過,受助於社交媒體與互聯網普及,如今恐怖組織滲透範圍變得更廣泛,組織方式亦更多樣化,甚至能吸引居於西方國家的個人參與施襲。 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早前分析,近年ISIS與蓋達等極端組織傾向「下放權力」,由少數支持者自行策動的較小規模襲擊已成主流,但亦有部分是按組織計劃行事,以致施襲方式較多變化,難以預料。有美國官員形容,恐襲就如已點燃引信的炸彈,以往當局仍有時間及早破壞恐襲計劃,但「現時炸彈的引信縮短很多」。 獨狼行動精密恐襲齊發 更難預料 雖然打擊恐怖主義工具亦與時並進,例如發動精密攻擊的無人機、可追蹤分析海量可疑通訊的監控解密技術等。不過,反恐人員如今必須與恐怖分子爭分奪秒,有論者擔心政府倉卒之下濫捕,亦可能因打草驚蛇而錯過蒐集情報的機會。(綜合報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