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和平主義又稱「非戰主義」,即反對戰爭或一切形式的暴力,追求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如談判、協商,解決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衝突和對抗。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全球化
和平主義者
信奉和支持和平主義的人稱為「和平主義者」(pacifist)。印度「聖雄」甘地、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著名英國樂隊披頭四成員約翰連儂、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等都是知名和平主義者。
諾貝爾和平獎
諾貝爾和平獎旨在表彰「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主張非暴力抗爭的馬丁•路德•金(圖)是1964年得主。和平獎也頒予為世界和平作出貢獻的組織,包括國際紅十字會、無國界醫生和聯合國轄下多個組織。
■全球化
日本和平憲法×「積極和平主義」
和平主義是二戰後頒布的《日本國憲法》三大原則之一;其中第9條內容包括放棄交戰權和宣戰權等,故被稱為「和平憲法」。按憲法,日本只可維持「最小必要限度」的防衛能力。評論指出,戰後日本民間社會和平主義價值觀念根深柢固。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提出「積極和平主義」的外交戰略,認為應改變二戰後憲法規定放棄軍隊和集體自衛權,以防止戰爭的消極和平主義做法。安倍政府的舉措之一是修憲,引起國內外爭議。
新安保法惹反戰示威
安倍政府積極推動解禁集體自衛權(使日本可參與盟友的軍事行動),眾議院2015年7月在爭議聲中通過被批違反憲法第9條的「新安保法案」。共同社8月15日的民調顯示,支持安保法案者有31.1%,反對者有58.2%。8月30日,「反對戰爭,不許破壞第9條!總動員行動實行委員會」發起示威,要求安倍擱置安保法案及下台。9月17日,日本參議院在一片混亂中表決通過安保法案,改寫日本戰後的安保政策。
■全球化
核武危機×談判協商
殺傷力巨大的核武被視為世界和平的威脅,朝鮮半島核問題和伊朗核項目爭議都曾陷入動干戈邊緣,國際社會試圖透過談判化解危機。
暫解伊朗核問題
伊朗核問題談判糾纏近12年,2015年7月14日,伊朗與「P5+1」(安理會常任5個理事國加德國)代表終達成全面協議。伊朗將大幅限制濃縮鈾提煉比例和庫存上限,停止部分核設施運作,並確保核計劃用於和平目的,承諾不發展或獲取核武器,以換取西方解除制裁。美國國務卿克里稱,協議是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的「唯一可行選擇」。
聯合國×維護世界和平
聯合國1945年成立,宗旨之一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聯合國憲章》確立了當代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包括倡導和平解決爭端、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合作消除安全威脅等。憲章也建立了止戰維和的保障機制,包括授權安全理事會擔負起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主要責任。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可派遣維持和平部隊(維和部隊),幫助發生衝突的國家創造實現持久和平的條件。
民主×和平
國際政治關係學中,有所謂「民主的和平理論」,簡言之是認為民主制度國家之間,不會或極少打仗。原因在民主國家均認同並尊重法治和人權等理念,加上權力受制度制約、行透明的外交政策等,可減少國家發動戰爭的誘因。批評者則點出,哪些政權屬於「民主」、哪些衝突屬「戰爭」的定義,容易被「各取所需」。也有論者擔心理論會成為民主國家用來合理化對非民主國家的戰爭。2003年美英攻打伊拉克,就有人試圖搬出此理論作支持。
■現代中國×全球化
戰爭終結紀念
不少國家皆會於戰爭紀念日舉辦紀念活動,撫慰戰爭亡魂,籲世人珍惜和平,避免重蹈覆轍。
中國抗戰紀念日閱兵惹批評
2015年是二戰結束70周年,中國紀念活動的重頭戲是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大閱兵。國際媒體議論中國之意圖,中國官方和輿論焦點落在美英法德等主要國家的領袖杯葛閱兵儀式。北京大閱兵未能得到西方社會的普遍歡迎,台灣學者林泉忠分析,雖然中國解釋閱兵旨在彰顯「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維護世界和平」,但國際社會並不認同透過大規模展示軍力來「呼籲和平」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