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960年代小巴未合法前,每輛小巴上都有一個「人肉膠牌」,即由一名稱為「蛇仔」的人負責打開車門叫喊目的地招客及收車錢。昔日清明重陽時「蛇仔」招客,會問乘客「和合石有位邊個去?」,自此成為小巴界流傳的一則笑話。小巴合法化後,膠牌亦各適其「色」,常見的白底紅字及白底藍字搶眼,方便乘客從遠處亦能看到,後來加入黃色、粉紅色、藍色及青綠色的膠牌,雖眼花撩亂,但這些膠牌原來「價值不菲」,一塊可值20萬,原因與「入線」安排有關。 早期小巴膠牌為白底紅藍字,設計這顏色組合的老師傅李其忠說,紅色字代表目的地,藍色字代表途經地,如要在膠牌上寫多於一個途經地,就必須以紅字目的地分隔。例如往荃灣的小巴膠牌,中間以紅漆寫有「荃灣」兩個大字,兩旁再以藍漆伴上「千色店」和「福來h」兩個途經地。 紅字終點藍字路經 最初是如何選取紅藍色作字樣?夜校小五畢業的李師傅說當時沒有考慮美觀問題,「都係依老闆(司機)心意,白底紅字夠搶眼」,未料現在手寫膠牌變歷史遺物,一牌難求。 部分小巴路線膠牌底色非白底,而是黃、粉紅、深藍、淺藍及青色,原來背後涉及「入線費」。麥錦生說,底色代表專營路線,曾有路線負責人叮囑他「一塊也不能做多」,一塊成本低於100元的膠牌,背後象徵高達20多萬元的入線費。 除了標示目的地的大膠牌,部分路線司機還會配有「直通車」、「火車站」、「新路」等直豎小牌,「直通車」代表小巴直達終點,而「火車站」因近年港鐵站禁止紅色小巴停車,已很少司機使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