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港人於喜慶日子愛買金器,根據世界黃金協會數據,去年港人對金飾的需求高達60公噸,數量在大中華地區僅次於內地。除傳統金飾,5年前來港定居的英籍首飾設計師Nathalie Melville,首度引入公平貿易金飾,是本港現時唯一公平貿易首飾商。她更擬向英國申請牌照(Master License),引入注金倒模及認證等工序。但她坦言港人大多視黃金為炒賣工具或資產,僅少數人懂欣賞公平貿易金飾的意義,冀藉引入認證制度後,讓更多港人認識公平貿易金飾。
現時公平貿易貨品集中在食物如公平貿易咖啡,獲認證的貨品與一般商品最大分別在於,前者注重農民或工人的待遇,提倡工人合理分享收益。以公平貿易金飾為例,去年全球礦場出產逾3000公噸金,相對一般礦工只能取得當日倫敦金價約七成作工資,工作環境良好、較民主的公平貿易礦場,礦工可取得高達九成半倫敦金價,但金飾售價亦相對昂貴。
注重工人待遇 售價較昂
從事首飾設計11年的Nathalie在2010年來港打造自家品牌,翌年設立工場,推廣公平貿易首飾。她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冀藉此為礦工發聲(Speak for them),爭取合理待遇,「買珠寶的顧客一般有較高經濟能力,反觀礦工冒險採金是為生計」。
本港黃金投資市場熾熱,Nathalie亦留意到大部分消費者只視黃金為一種投資工具或資產,只有小部分年輕顧客懂得欣賞公平貿易金飾,「香港(消費者)多數是前者(投資),投資是不會選擇買公平貿易金飾,一來較貴,二來不適合在傳統黃金市場交易」。
那會否感到失望?她搖頭並笑言若感失望,就會放棄推動公平貿易,她相信剛起步的本地市場仍可「發圍」,更透露最近成功與大型百貨公司合作,為該公司設計慶祝成立165周年珠寶系列,並在中環總店上架,開拓市場。
設計師盼引入認證省25%時間
Nathalie目前正出租工作室予10名設計師,共同使用工場的首飾設計工具(見另稿),為引入公平貿易首飾認證鋪路,成事後可引入注金倒模及認證等工序,在港親自打上公平貿易的「嘜頭」,預計申請需時1年,冀更多本地首飾設計師加入行列,「一般設計及送往英國認證的工序各佔一半時間,估計日後製作過程可省時間25%至30%」。
業界:「較少聽過」 工序多成本高
相比英國推廣公平貿易金飾多年,市場已愈趨成熟,Nathalie坦言本港只是剛起步。六福珠寶首席財務總監陳素娟指業界仍需時間熟習公平貿易,因普遍認為工序多,成本較高而未敢冒險,「業界多用指定的幾間供應商,我都較少聽過公平貿易金飾」。
明報記者 岑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