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正當「去殖化」在港引起熱烈討論,長春社及民間組織「郵筒搜索隊」均向本報證實,郵政署上月曾分別約見及諮詢兩組織,建議將舊殖民地郵筒上的英國皇室徽號遮蓋,劃一套上香港郵政的蜂鳥標誌,以便市民識別。兩組織均表示強烈反對,指該批郵筒的保育價值在於數十年來仍在「服役」,屬於「活的文物」。
明報記者 馬耀森 岑詠欣
郵政署回覆本報證實,舊郵筒至今仍展示皇冠標記或不同年代的英國皇室徽號「並不合宜」,今年3月決定遮蓋標記或徽號,另外又會在郵政署庫存中挑選不同款式的舊郵筒,放置在歷史建築物內,作為郵政文物供市民觀賞,具體安排仍在籌備中。
殖民時代郵筒 回歸後減六成
香港在殖民地時期共經歷6名英王統治,除了愛德華八世因在位不足一年而未有郵筒運港,其餘帶有皇室徽號(Royal Cypher )的郵筒均有輸港,但時至今天只有3款仍在服役,包括喬治五世、喬治六世及伊利沙伯二世,另中環街頭亦有全港唯一一個蘇格蘭皇冠郵筒,全部共有59個,佔全港郵筒數量1148個的5%。但根據郵筒搜索隊蒐集的資料,九七回歸時全港有144個殖民地時代郵筒,18年來已減少了六成。
長春社:屬「活文物」 倡可動遮蓋物遭拒
本報獲悉,郵政署上月先後分別約見長春社及郵筒搜索隊,建議遮蓋殖民時代郵筒標記。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引述郵政署長丁葉燕薇稱,郵筒上的皇冠圖案會引起市民混淆,建議遮蓋標記,強調可以復原。李少文提出反建議,遮蓋物應可以活動,讓市民可掀起看到筒上標誌,但遭拒絕。民間保育組織郵筒搜索隊隊長冼偉文引述郵政署官員稱,打算為郵筒另造新套,上面將印有署方標記,並覆蓋於皇冠及君主「嘜頭」上。
李少文表明反對以任何方式遮蓋殖民時代標記,指郵政署擔心市民混淆的理由牽強,「無理由市民連郵筒都分辨不到」,又指殖民時代郵筒是本港歷史一部分,其價值在於現時仍在服役,若殖民標記被遮蓋或運到博物館展出,只會將街頭文物和市民的生活完全割裂,並非保育舊郵筒的最佳方式。
古諮會:毋須聯想到去殖
古諮會主席林筱魯回覆本報稱,回歸後處理殖民地年代的行政手段與保育歷史須取得平衡,亦毋須聯想到「去殖化」與否,「不想抹掉歷史,至少各時期要保存一套,否則我覺得好反感」。他強調若事件引起公眾關注,古諮會將跟進。
署方稱另造新套蓋上 不損舊標記
郵政署回覆,在殖民時期郵筒上展示皇冠標記及不同年代的英國皇室徽號,並不合宜,該署今年3月決定將皇冠標記及英國皇室徽號遮蓋,並劃一在郵筒上標示香港郵政的蜂鳥標誌,務求所有街道郵箱即使款式不一,仍能清楚識別。該署會以不損壞古郵筒的方式遮蓋有關標記和徽號,具體安排仍在籌備中。
郵政署又稱,現時香港有5個舊郵筒以原貌作展覽用途,其中兩個於香港歷史博物館展示,兩個於香港郵政郵展廊展示,餘下一個於赤柱郵政局外牆展示。此外,香港郵政庫存了一批早年因筒身殘舊而退役的舊郵筒。發言人表示,為了妥善保育現存舊郵筒,及讓公眾欣賞這些街頭文物,除現時已作展覽用途的郵筒,香港郵政會從庫存郵筒中挑選7個分屬7個不同款式的郵筒,回復原貌後放置在合適地點如歷史建築,作為郵政文物,繼續供市民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