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6月正面戰場反攻
【明報專訊】即使在軍力、國力相當懸殊的情G下,中國隊軍仍浴血奮戰,數次擊敗日軍。1937年9月25日,中共領導的第十八集團軍(即八路軍)115師在山西大同平型關附近伏擊日軍,殲敵1000多人,擊狳T車100輛、大車200輛,繳獲步槍1000多支、輕重機槍20多挺、戰馬53匹。這是「七七事變」後的首場勝仗,內地史書稱之為「平型關大捷」。
1938年3月16日開始至4月15日結束的「台兒莊會戰」,中國軍隊約29萬人和日軍約5萬人在徐州台兒莊激戰一個月。中方傷亡5萬餘人,斃傷日軍2萬多人。1938年9月底,日軍主力第106師團孤軍深入到江西九江德安縣萬家嶺地區。國軍第九戰區部隊由薛岳指揮下屬10萬將士,在南潯鐵路戰場與日軍約28,200人激戰13晝夜,殲敵1.4萬,是日軍前所未遇的重挫。
腥風血雨的「長沙會戰」是國軍與日軍在正面戰場的最激烈攻防戰。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期間,中國軍隊與日軍在長沙為中心的先後4次大會戰,日軍先後出動66萬人次,國軍出動100多萬人次,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戰鬥。日軍共傷亡10.7萬人,中國軍隊共傷亡13萬人。直到1944年5月第4次會戰,激戰月餘,日軍才攻陷長沙。
抗日戰爭中的最後一場會戰「湘西會戰」,從1945年4月9日至6月7日,日軍共投入5個師團10萬兵力,國軍由何應欽上將指揮9個軍26個師的18萬兵力,戰線長達200餘公里,以日本軍隊戰敗而結束,殲敵3萬餘人。湘西會戰的勝利,標誌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由防禦轉入反攻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