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經濟顧問的報告指出,若按最寬鬆標準工時計算,企業每年薪酬成本將增加103.82億元。有經濟學者認為,不能假設市場「很機械地」接受補水,因市場會就此反應,僱主或會重訂合約或減慢加薪,而103.82億元薪酬成本增幅應視作上限。雖然報告中的數據是「死」的,但學者認為報告並非毫無參考價值,因報告揭示部分行業的盈利或會因標準工時大減,最終部分基層未必受惠。 科大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曾研究外國引入標準工時實例,他說「不可以假設市場很機械、加幾多都照跟」,僱主始終會按僱員的勞動邊際生產力支薪,市場會對政策有所反應。他舉例,僱主與僱員可重新訂合約,把基本時薪調低,調低幅度剛好夠保償補水,雖然市場未必能完全反應,但假以時日,僱員為避免扣減工時、變相減薪,未必不會接受。 指貼近最低工資行業影響較大 雷鼎鳴說,若行業難請人,僱主也有第二招,就是把加薪速度減慢,用上3至4年便足夠補償補水成本,本港最低工資實施後,便曾出現此情G。他特別指出,某些行業薪酬貼近最低工資,僱主不能調低基本時薪以補償補水支出,標準工時對這些行業的影響會較大。 雷鼎鳴又說,報告雖然揭示部分行業的盈利或因標準工時大減,如1.5倍超時補水對安老院盈利影響甚大,但僱主也有可能把成本轉嫁消費者,「有錢人反而可能承擔」,但會可能影響基層的安老選擇。他認為,這也顯示標準工時政策,或為社會帶來本沒預期的後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