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執筆之時,相隔事發剛好24小時,但思緒依舊雜亂無章。 爆炸前夕,我剛好獨自完成副刊旅遊版採訪的首天行程,才踏進酒店房5分鐘,便聽見轟然巨響,暗忖:「唔通爆炸?」其後傳來此起彼落的救護車響鳴聲,事發現場原來就在下榻酒店不遠處。初來乍到,完全是「路癡」,就連四面佛的正確位置也不清楚,加上不懂泰文,裝備亦不足,該不該立即到現場採訪?猶豫了好些時間,請示上司後,曼谷時間當晚8時左右,在胸前扣上記者證,來到爆炸現場。 蚢磥茪[沒做突發新聞採訪,置身現場,經驗似乎不管用,但本能告之:要影相、要拍片、要報料,以最快時間掃視四周,記下要向編輯室匯報的重要資料,忙亂了一陣子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找尋於事故中的受傷港人。 語言地理不通 幸遇港人助尋港人 無奈當時身處最近爆炸位置的警察醫院,消息發布極之混亂,只能找現場擔任義工翻譯的中國人打聽,得知送往朱拉隆功醫院的傷者中,有中國人的名字,在一名來自海南省的女學生帶路下,終於來到醫院,遇上兩名「大俠」——來自香港的Tom與阿聰,我說想尋找香港傷者,Tom爽快答應:「我可以開電單車載你去!」就這樣,凌晨的曼谷路上,開展尋找港人之旅。 我們於市中心穿梭,先後找過4間醫院,逐家打聽,但不果,打算放棄時,卻在唐人街的Metropolitan Administration General Hospital找到19歲陳詠釿(Vivian)的名字,當大家以為可到病房探望她時,醫院職員卻帶我們來到殮房……頃刻氣氛沉寂,因為死亡就在眼前;到後來確認身分、聯絡英國駐曼谷大使館和入境處、消息最先透過「明報即時新聞」facebook發放、找到Vivian另外3位朋友,包括同樣在炸彈襲擊中身亡的彭韻芝,通知香港家屬,送她們回家去,已是後話。 說不怕才騙人,今次經歷後,深切明白到相比經驗與觸覺,當記者更重要是「搏盡」和「執生」,由副刊記者變身港聞記者,連續工作20小時,這次經歷將是記者生涯最難忘一頁。 明報記者 蔡俊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