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漁護署發表2014年度海豚監察報告,發現中華白海豚在大嶼山西北面及東北面水域、即港珠澳大橋工程施工地點附近的數目,跌至2001年以來新低,當中以大嶼山東北面情G最惡劣,白海豚由2001年20條跌至2014年的1條,跌幅高達95%。負責撰寫報告的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說,2015年至今大嶼山東北面未曾錄到任何白海豚出現,顯示牠們已經絕[該片水域。 去年僅1條 13年跌95% 報告顯示,白海豚在大嶼山西面、西北面及東北面研究區域的整體數目為61條。海豚數目的跌幅在大嶼山東北面尤其明顯,由2001年的20條,跌至2014年1條的新低。報告又顯示,去年研究員共做了173次船上調查,合共航行逾4600公里,並觀察到1075條海豚。大部分白海豚於大嶼山西面及西南面水域出沒,卻甚少於東北面水域出沒。洪家耀說,過去數年白海豚的棲息地有西移趨勢,故大嶼山西面水域的白海豚數量有所增加,但不代表原本於東北面棲息的海豚全部遷移至西面水域。研究發現,約一半在東北水域棲息的白海豚移到西面水域,另一半「失蹤」,未能確定是否離開香港還是死亡。 嶼西水域數量增 不利存活 洪家耀稱,大嶼山西面水域的白海豚數目增加,密度相對上升,會形成資源分配不均,長遠不利存活。他說報告清楚顯示,2011年大嶼山東北面水域,每航行100公里會見到7次白海豚,到2012年港珠澳大橋動工,平均目擊率驟降至2次,到2013年香港口岸填海動工,目擊率進一步跌至1次,2014年更是0次。 洪說,機管局聘請的海豚專家亦表示,機場第三條跑道於2016年動工,2023年完工,其間大嶼山以北水域不會有白海豚出現。洪指完工後海豚回歸的機會微乎其微。 基建多 海岸公園保育價值料減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助理環境保護經理(海洋)李美華說,政府計劃設立大小磨刀洲海岸公園,作為補償因興建港珠澳大橋而失去的海洋生物棲息地,但未來仍有多項工程施工,該海岸公園的保育價值勢必大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