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粵港澳珠江三角洲區域空氣監測網絡公布2014年監測結果,顯示臭氧濃度持續上升,去年全年平均值,較2013年上升5.5%,若與2006年(基準年)數據比較,更大幅上升18.7%。網絡15個監測站之中,香港塔門的臭氧濃度排第2,僅次於首位廣州天湖,反映香港的光化學污染問題日趨嚴重。 其餘污染物濃度降 環保團體「健康空氣行動」認為,港府應設法與廣東省政府研究應對措施,減低區內排放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以減低區內的臭氧濃度,否則區內能見度不斷惡化,其他污染物減少亦無補於事。報告顯示,臭氧並非從污染源直接排放,而是由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在陽光下發生光化學反應形成,是光化學煙霧的主要成分;臭氧能刺激眼睛、鼻和咽喉,在高水平時會增加人體感染呼吸系統疾病的機率,亦可令哮喘患者的病情惡化。 監測結果顯示,臭氧濃度多年持續上升,其餘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懸浮粒子的年均值,分別較2013年下降11%、8%和11%,若與2006年數據比較,更是大幅下降66%、20%和24%,反映區內空氣質素有改善,兩地近年推行的減排措施取得成效。 報告指出,香港近年的主要減排措施,包括逐步收緊電廠排放上限及檢討發電燃料組合、逐步淘汰歐盟四期以前的柴油商業車、加強管制石油氣及汽油車輛廢氣排放,及收緊境內供應船用輕質柴油的含硫量。至於廣東省方面,近年減排措施包括使用清潔能源,改善能源結構,淘汰落後產能,在珠三角地區全面供應「國五」(與歐盟五期相同)車用柴油,及深圳推行遠洋船泊岸轉用低硫燃料或岸電的資助計劃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