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期提到,文言文中常見詞語因語境變成另一種詞類的情G,稱為「詞類活用」。關於「詞類活用」,今期再談談「名詞活用作動詞」的現象。如何判斷其活用的情G,我們可按照以下方法判斷。 名詞連用但非並列關係 若讀到兩個或以上的名詞連用,但它們不是並列關係,這時一般排於前面的名詞就會活用作動詞。例如明初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腰」和「白玉」皆是名詞,兩個名詞連用卻又非並列關係,因此排於前面的名詞就應活用作動詞,全句應譯作:(求學者)戴茯嚽晥M寶石裝飾的帽子,腰上佩戴白玉環。 後面緊接代詞 如果同學讀文言文時發現名詞後緊接代詞或處所名詞,這個名詞也可用作動詞。如歐陽修的〈賣油翁〉載:「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賣油翁看見康肅公練箭十支箭有八九支射中靶心,故「微頷之」。「頷」本為名詞,解作下巴;後緊接指示代詞「之」,代指發矢多中一事,因此「頷」在這堿O動詞,解「點頭」,全句譯作:賣油翁看見康肅公練箭十支箭有八九支射中靶心,微微點了點頭。又如明末清初林嗣環的〈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當中「名」為名詞,解作名稱或名字;但後緊接處所代詞「其」,以及處所「一處」,因此「名」該作動詞,解作說出,全句譯作:一個人有上百張嘴,每張嘴埵酗W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 以「而」、「則」連接動詞 倘若名詞前後有「而」、「則」與動詞連接,名詞也會用作動詞。如《戰國策》的〈馮諼客孟嘗君〉:「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當中「衣冠」是不同服飾,「衣」是衣服,「冠」則是禮帽;後面連接「而」及「見」,因此「衣冠」須活用作動詞,全句譯作:孟嘗君對那人這麼快回來感到奇怪,故穿衣戴帽接見他。同理,蘇軾的〈前赤壁賦〉講述作者看見昔日曹操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心生感慨:「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下」、「東」本是表示方位的名詞,在此活用作向某方位有所行動,全句譯為:當初他攻陷荊州,向下進攻江陵,沿長江順流而向東進軍。 後面緊接「於」 最後,如果名詞後有介詞短語「於」,也會活用作動詞。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歌」為名詞,但後接介詞短語「於途」,因此活用作動詞,全句譯作:背茠F西的人在路上歌唱,來去行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如果同學能充分掌握上述四項判斷原則,基本上已可拆解大部分「名詞活用作動詞」的現象。 文:林溢欣(YY Lam)、謝廷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