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教育局昨公布新學制中期檢討修訂校本評核,今年9月新學年中四級開始,取消7個選修科目的校評,包括中史、歷史、地理、經濟,旅遊與款待及倫理與宗教,相當於原本打算推行校評科目總數的三分之一;另外3科則精簡,11科則保持不變,措施令當年教改倡全部科目設校評的目標落空。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指出,修訂是順應民意,因近年情况所見,校評反而令學生「無時無刻處於公開考試狀態」。
為期3個月諮詢由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與考評局聯合舉行,於今年2月底完成。教育局表示,由2015年9月中四開始,7個選修科目將不實施校本評核(見表),另中國文學、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資訊及通訊科技3科則進一步精簡校本評核。至於中英文、通識、各理科和視覺藝術則維持實施校本評核。當局將於7月再公布新學制中期檢討的其他修訂。
倡應用科增評級 等同文憑試4級水平
當局又建議,應用學習科目在現行兩個評級上,增設一個表現水平等同文憑試甲類科目4級或以上的等級,向大專院校及僱主提供更多考生在應用學習的表現。
教育局表示,相關科目的校本評核技能,在中英文及通識3個核心科目已涵蓋,選修科目應避免重複考核相關技能,上述建議在學校問卷調查中獲大多數教師和校長支持,又指3科核心科目的校本評核將進一步精簡。
葉建源:校評致學生全天候考試狀態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表示,昔日校本評核用於理科實驗,後來推行至多個學科,避免「一試定生死」,但近年推行情况所見,反而令學生將公開試的壓力,延伸至日常學習,「令學生無時無刻處於公開考試狀態,弄巧反拙」。
中史教師會會長兼福建中學(小西灣)中史科教師李偉雄說,過去已有不少教師反映校本評核工作量非常大,同時影響教書時間。他舉例,2011年正值辛亥革命100周年,該校中史科校本評核便帶學生往武昌起義的所在地武漢考察,或參觀本地的孫中山紀念館;今年則看抗日戰爭的紀錄片,以及看藝人周潤發主演的《孔子》,再撰寫評論。他又指中史科校本評核只佔整體分數兩成,最終成績仍是取決於佔八成分數的公開試,加上並非每科選修科都有校本評核,影響學生選修意欲。
帶學生考察看電影 教師怨校評增工作
退休中學校長戴希立表示,當年討論推行校本評核並非純粹為「一試定生死」問題,主要考慮兩方面,一是美術和理科實驗這類「紙筆考試無法考到的內容」,二是校本評核需要有統籌,不能每科都做,「今次刪減當然包括政治壓力,但都要減得有道理,如已做諮詢我覺得可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