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年輕時參加青年文學獎,評判經常強調:「選你最熟悉的題材來寫作。」王良和表示,那時他不太了解,到從事教學工作才明白:只有挑選最熟悉的題材來寫,寫出來的作品才會深刻、生動,富質感,不會徒具軀殼。
從生活中取材,從閱讀中取養,寫作大半生,創作力不減。教師與作家的雙重身分,令他對文學教育的工作有一份自覺。
先豐富內容 後追求技巧
1. 為什麼會當作家?
答:我中二開始創作,當時獲得老師鼓勵,提議我將作品寄去《香港時報》的學生園地,首次投稿便得到刊登,對我有很大鼓勵,老師又向我介紹一些文學雜誌讓我接觸到香港文學。後來連續獲得青年文學獎,肯定了自己的能力,而參加文學獎期間亦認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時相約吃飯、談詩,營造了一種氛圍,寫作便自然成為我的興趣。我能夠持續寫作,最重要是我仍然有創造力。創作路上如果不斷自我重覆,無法突破自己,就很難有一種熱情持續寫下去。
2. 如何鼓勵學生寫作?
答:以前任教中學時,學生普遍不喜歡讀書及寫作,但那時我卻能夠凝聚到一些喜歡寫作的學生。當時我舉辦「創作坊」鼓勵學生創作,學生的表現很好,幾乎每年都有學生獲得文學獎,直至我離開那所中學,現在一些作家如劉偉成都是創作坊的成員。我不時推薦學生作品到報刊,替他們舉辦展覽,與他們一起辦朗誦會、編文集,營造文學的氛圍。來到教院,我需要任教文學創作科,我以自己走過的創作之路跟學生分享,指導他們創作。此外,我創辦了「薪傳文社」,就像以前中學搞創作坊一樣,延續課堂的學習。自1999年至今,每隔一、兩個月在學生宿舍開會,十幾人一起討論作家、作品,有時跟他們一起去聽朗誦會,欣賞電影,不少學生都獲得文學獎。
3. 怎樣才能寫出一篇好文章?
答:過去有人說文學創作無法教授,我並不同意。學生要寫出一篇好的散文,必先挑選好的作品來閱讀。閱讀與寫作是密不可分的,因為寫作是輸出的過程,當中牽涉兩項條件:一是內涵,往往是記憶、修養等東西;二是文字的掌握力。兩項條件都具備了,就牽涉藝術轉化的能力,這取決於自身的品味。平日看什麼文學作品?欣賞哪些作家?創作的過程中就會不知不覺間從欣賞的作品中取得養分。所以我常常問學生:「你平日看什麼書?」如果他欣賞的作家造詣不高,我就會建議一些作家讓他學習。
評價一篇作品時,我總是先看內容。內容須飽滿、富質感,有豐富的內容後,才追求技巧,技巧須與內容琣X,能更好地展現你的思想感情,讓人感受到藝術的活潑氣息。
4. 你怎樣看中學生的閱讀現象?
答:他們或許時常上網看漫畫、看即食的小說,這類書深度也許不足,但他們未必完全不看書。假使我們期望學生閱讀更優質的作品,老師就要顯示自身熱愛閱讀,具備獨特的眼光,用激情與學生分享閱讀的樂趣。有時我覺得如果閱讀只是為了達到評分目的,而不是欣賞、分享,就會失去閱讀過程中的情感作用。學會欣賞作品,從中獲得的喜悅,其實可以令學生慢慢主動閱讀。
【推介作家】
也斯、西西、黃仁逵、關夢南等是著名的本土作家,他們重視寫生活中的小事情,寫得富有質感、真摯。作品多書寫香港,學生易有共鳴、親切感,比較強調生活氣息,本土感情,語言較平易,當中有的文字也很優美,如黃仁逵。
【推薦書籍】
鍾國強,香港作家,童年在鄉村長大,大學畢業後曾從事教師、記者、廣告設計總監等工作,生活經驗豐富。
作品既書寫香港城市經驗,如商場及街道小人物,又回憶童年的鄉村生活,嘗試挖掘香港本土的根。他的詩作曾獲四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如《門窗風雨》;他的散文富詩的質感,如《記憶有樹》,以抒情語調帶出閱讀經驗與心得,但不枯燥。
【人物檔案】
王良和教授,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曾任中學教師,現任職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副教授。中學時開始創作,曾獲第七、八、九屆「青年文學獎」,歷任香港各大文學獎評判。著有詩集《驚髮》、《柚燈》、《火山之磨》、《樹根頌》等;散文集《秋水》、《山水之間》、《魚話》;小說集《魚咒》。最新出版《破地獄》及《女馬人與城堡》。
文:陳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