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本港鼠患指數自2009年的6.1%回落至翌年的1.5%後,其後每年上升,2014年上半年升至3.6%。當中深水鶧牊垮w最嚴重,達7.6%,黃大仙排名則第四(4.8%)。在2008年至2013年間,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屭}委託食環署及漁護署在全港18區捕獲965隻本港4類常見老鼠(針毛鼠、印支林鼠、褐鼠及黑鼠),近半是常見於市區的褐鼠,結果顯示約7%糞便樣本驗出帶有「本港十大抗藥惡菌」之首的超廣譜J(ESBL)大腸桿菌。按老鼠分類,褐鼠帶菌比例最高,達13.9%,其次黑鼠有7.7%,印支林鼠僅0.6%帶菌,而針毛鼠沒帶菌。 常見老鼠7%糞便樣本有抗藥惡菌 研究又分析帶菌褐鼠在18區的分佈,黃大仙、元朗及南區屬「高危地區」,褐鼠帶菌率佔21至50%,僅沙田及屯門為沒病鼠的「零感染地區」。何屭}認為黃大仙多街市及酒樓,褐鼠常在街市、酒樓出沒,與廢物垃圾為伴,又吃雞、豬等容易抗藥的肉食,較易感染ESBL大腸桿菌;針毛鼠及印支林鼠則是草食動物,多在山邊出沒,故較少染惡菌。老鼠是常見傳染病媒介,帶菌的鼠經過的環境及其糞便均帶有惡菌,若市民接觸這些環境或吃老鼠污染的食物,便易染惡菌。另外今次在褐鼠身上找到的ESBL大腸桿菌,帶有兩組基因STC131及STC405,對人類毒性較強,易入侵血液引發嚴重併發症,現難有抗生素治療。何屭}稱茤苤B籠屋環境惡劣易生鼠患,附近居民及長者尤其高危,需注意衛生。 惡菌易誘併發症 難有抗生素治療 香港蟲害控制從業員協會會長梁廣源表示,褐鼠即常稱的「溝鼠」或「坑渠老鼠」,在街市酒樓常見,多在地上行走;黑鼠俗稱「長尾老鼠」或「屋頂鼠」,常聚於民居、天井天花。兩鼠活動範圍約30至50米,一晚最遠可行走150米。 ——節自〈坑渠鼠帶惡菌 黃大仙元朗南區高危〉,《明報》,2015.01.3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