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大敗,22個縣市長中,由上屆15席跌至僅剩6席,當中台北、高雄、台中等6個被視為最多選民的直轄市,皆由民進黨及友好奪其五。大家問為什麼? 國民黨主流意見認為,經濟不濟、馬英九政府政績不彰才被選民唾棄,從行政院長江宜樺第一時間請辭可見一斑。行政院執行總統的政綱政策,若政績不彰是國民黨敗選主因,江宜樺引咎辭職也合情合理。但除了執行上的偏差,難道不是馬英九政綱及治國理念出了問題? 撇開性格偏執等因素,馬英九施政跟前幾任總統最大分別就是大陸政策。他以為,加強同中國經貿關係,引入更多大陸資金遊客就可推動經濟。但事實呢?馬英九從2008年當選總統,當年推行「大三通」,兩年後落實《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台版CEPA),2011年開放大陸自由行,令台灣經濟對中國依賴日甚,但馬執政7年,除2010年經濟增長逾10%,其餘皆徘徊在2至3%,最低的2009年只得負1.81%,跟他的競選承諾及選民期望相去甚遠。 顯然,全面倒向中國也挽救不了經濟,代價則很大。除了政治及經濟安全,一般民眾未蒙其利而先受其害——物價樓價急升,這就是太陽花學運反對「服貿協定」的主因。今次國民黨徹底失去年輕人選票,而他們正是太陽花學運中堅。 馬英九以大陸政策作施政重點,固然跟他曾任陸委會主委有關,但更多是國民黨主流支持者都是國民黨的官富二代,馬身邊就充斥茬o種人。他們在國民黨一黨獨大時出生成長,父輩都是逃到台灣精英,社會地位優越,然後留學歐美,再乘大陸起飛而投向中國,認定靠向中國是維持台灣繁榮不二法門。正是他們及台商這等極其功利的支持者的集體意志,令馬英九徹底「倒向中國」,效果不大之餘,更背負賣台的罵名,焉有不敗選之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