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財政司長曾俊華
放大
 

其他新聞
通識對談﹕如何退而不憂?
通識對談﹕通識概念
概念解碼﹕普世價值(Universal value)
學生投稿﹕青少年抗爭與政府管治
青少年真是削弱政府管治的主因?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評論節錄

【明報專訊】◆1. 部分民間意見:

「做生意是互惠互利,沒有誰欠誰」

據11月18日《環球時報》社評所論,滬港通本是「惠港政策」,但首日南向香港的投資額度偏低,全因佔領運動衝擊法治,令大陸投資者失去信心,故認為「中央政府並無法把送上門的飯再餵到香港嘴堙v,行文間還諷刺香港是「扶不起的阿斗」。

做生意是互惠互利,沒有誰欠誰這回事。中共要利用香港,帶動滬市發展,推動金融制度改革,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我們則繼續打「中國概念」這品牌,吸引外資做生意。其次,如果有法治才有生意做,中共治下大陸應該一毫子生意也做不成。那堛k律是一紙具文,最要緊的是找政治靠山,權在錢在,權亡錢亡;政治靠山倒下的時候,法律才會找上你,中共政治局前常委周永康及其手下猢猻即是一例。可社評論調也不是全錯,大家要明白,利用香港與否,中共都必定開放資本帳,香港遲早要面對競爭。如今外資要入滬市,由我們包辦,幾近做獨市生意,難謂無利可圖。

——節錄鄭子健,〈中共治術與中港關係——從《環球時報》評滬港通說起〉

˙解讀

2014年4月中央宣布籌備滬港通後,特區政府發表文章「感謝中央政府的決定」,指措施為「兩地資本市場實現雙向開放」。但事實上,滬港通推行首天就出現南北向資金流向不對等的情G。投資銀行瑞信董事總經理陳昌華認為,內地的「有錢人」早在10多年前已通過其他方式投資港股,這早已是「公開的秘密」,開通滬港通對他們影響不大。他預計,「北上」多於「南下」的情G甚至會維持幾年。

內地半官方媒體《環球時報》一篇題為〈滬港通首日「北熱南冷」〉的文章指出,滬港通本來是一個內地和香港互利的安排,最大的目標是給港資及外資提供一個渠道通過香港市場來分享內地的發展,「但是沒有預料到香港政治方面的問題」。文章把資金流向不平衡的問題歸咎於香港的佔領運動,認為運動「對內地資金南下起了比較大的障礙」,加上一些技術因素,導致資金進出不對稱,文章認為「而不是香港吃了內地的虧,或者讓上海佔了便宜」。

以上節錄中大歷史系碩士研究生鄭子健的評論指出,內地推銷「大陸是香港恩主」這想法,但他不認同,認為做生意是基於互惠互利的原則。他又不認同《環球時報》指佔領運動影響法治及營商環境的觀點,以內地法治一向為人詬病,但生意亦做得成的論點反駁。

廉政公署在2014年3月的《廉政快訊》中形容,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通往中國內地市場的大門,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受法治保障的廉潔公平營商環境。在香港,良好的法治制度是吸引外資的有利條件之一。

◆2. 官方角度:

互惠互利 有助兩地經濟發展

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投資者共用兩地經濟成果

滬港通從技術環節、交易方式,到兩地監管、執法、信息披露等都是全新嘗試,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在開通儀式上致辭,強調滬港通有利於投資者共用兩地經濟發展成果,促進兩地資本市場的共同繁榮發展,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加快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增強中國資本市場的整體實力,同時提高跨境資本和金融交易可兌換程度。

財政司長曾俊華﹕鞏固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

這是一個互惠互利的發展。對內地來說,滬港通將有助提高上海市場機構投資者的參與度,促進市場成熟穩步發展,內地投資者有序地到海外投資,有助內地資本項目逐步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對香港來說,滬港通將促進香港與內地市場戰略性融合,增加人民幣資金於在岸和離岸市場之間的雙向循環,進一步提高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流動性,並在過程中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

˙解讀

人民幣離岸中心即境外開展人民幣相關業務的市場,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途徑之一。2003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同意為在香港辦理4類個人人民幣業務(即存款、兌換、匯款及銀行卡)的銀行提供清算安排。2004年1月1日《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實施,香港的銀行開始為本地居民提供人民幣存款服務,開創人民幣離岸使用的先河。

香港銀行初期只可為個人客戶提供人民幣存款、兌換、匯款及信用卡等服務,後來於2005年放寬至零售、飲食及運輸等7個指定行業的企業客戶。2007年,內地當局允許內地金融機構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bond),進一步擴闊在港人民幣業務。香港是全球最大規模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截至2014年4月底,人民幣存款和存款證餘額合計共11,690億元人民幣。

香港的優勢

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優勢在於背靠大陸和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金融服務是新一波改革重點,包括人民幣國際化、開放資本帳等。《明報》2013年11月19日的社評認為,香港在人民幣離岸中心業務有明顯優勢,應善用既有優勢,強固國際金融中心平台,在國家金融業務與國際接軌方面發揮作用,毋懼其他國家地區的競爭。

香港面對的挑戰

內地金融改革衍生出的商機,對香港、倫敦、新加坡、台灣等地區都極具吸引力,各地積極爭取在人民幣業務佔更大份額。當中倫敦作為各國貨幣成熟的離岸中心,資本市場不但開放、信息發達、監管嚴格,而且兼備香港缺乏的資金集中、分銷渠道豐富、債券市場龐大、金融產品創新等特點,更有時區的優勢。中銀國際副執行總裁謝湧海認為,香港在銀團貸款、發債、貴金屬、商品期貨及外匯交易等方面,環境遠不如倫敦。中國財政部金融司長孫曉霞亦曾明言,人民幣離岸市場是開放競爭的市場,香港不是唯一。有評論擔心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在上海設立自由貿易區後會受動搖。

◆3. 金融界角度:

推動內地金融市場邁向國際

荷寶投資亞太股票聯席主管兼中國首席投資總監繆子美指出,滬港通對內地金融市場的重要性,可媲美當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把中國帶到全世界。她指出內地A股長期有一弊病,就是新資金不多。以2013年為例,A股82%的交易量來自散戶,但散戶的市值只有整體的27%,即「炒來炒去」都是市場約四分之一的資金。股市因此失去了企業融資平台的角色,2013年內地企業融資方式以銀行貸款為主,其餘才是債券及股票。滬港通啟動令A股市場制度更完善,企業會樂於利用資本市場作融資渠道。另外,以市值計算,內地股市本已是全球間不可忽視的大市場,滬港通解決資金流動性問題。

港交所主席周松崗更認為,滬港通是推動內地資本帳開放及人民幣國際化的里程碑。

˙解讀

中大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客席講師黃元山指,內地可藉滬港通從封閉的金融體系,透過香港慢慢與國際接軌,實行金融改革及人民幣自由化。改革開放後,內地金融體系結構開始調整,實行金融機構多元化,打破傳統制度「一統天下」的組織結構,建立較完善的銀行制度框架。《明報》11月11日社評認為,「滬港通不僅是內地繼續開放資本帳市場的試點,更關乎人民幣國際化、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部署,是國家大戰略其中一部分」。滬港通除了讓投資者多一個交易渠道,實際上更能促使內地證券市場改革。正如繆子美的評論所指,內地股市參與者的結構,使股市未能發揮最大集資功能,而滬港通可以導入境外與國際投資者,逐漸改變A股市場投資局面,有利於內地金融市場長遠發展。

而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亦指出,內地投資者一般以散戶為主,習慣炒小型股,市值愈低他們愈喜歡。滬港通只開放大、中型股份,不合內地散戶口味,董登新認為若今次開放的是小型股,港股通額度肯定馬上爆滿,反映內地股民不成熟的投資理念。

 
 
今日相關新聞
觀點與角度﹕滬港通開車 香港「錢途」光明?
評論節錄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