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657個城市中,有300多個屬於聯合國人居署評價標準的「嚴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全國十大水系水質一半污染;國控重點湖泊水質四成污染;31個大型淡水湖泊水質17個污染;9個重要海灣中,遼東灣、渤海灣和膠州灣水質差,長江口、杭州灣、閩江口和珠江口水質極差……
伴隨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中國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水生態受損情況觸目驚心。世界銀行在一份報告中發出警告:用水需求與有限供給之間差距的擴大,以及大面積污染造成的水質惡化,有可能在中國引發一場嚴重的缺水危機。
京津冀「極度缺水」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每天早晨先把水缸、水桶添滿,洗菜水不敢倒,留着沖廁所。」今年下半年的一段時間,北京市通州區馬駒橋鎮溫馨家園等多個小區分時段停水,居民劉女士讓兒子特意買幾個桶專門儲水。
水廠表示,今年雨水少,區域內新樓盤入住人口增加,地下水位降低,供水嚴重不足。
馬駒橋的這一幕,是日趨嚴峻的城市缺水狀況的縮影。
京津冀人均水資源僅286立方米,遠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極度缺水標準」。而全國657個城市中,有300多個屬於聯合國人居署評價標準的「嚴重缺水」和「缺水」城市。
北京市政府門戶網站「首都之窗」顯示,目前北京居民喝的每三杯水中,就有兩杯為地下水。而令人不安的是,據北京市水務局數據,北京地下水位已由1999年的平均12米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平均24米左右,在北京地面上已形成2,650平方公里沉降區。
水利部資料顯示,中國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國年平均缺水量高達500多億立方米。北方缺水尤為嚴重,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國土面積佔全國的63.5%,但水資源僅佔全國的19%。
「目前,全國年用水總量近6,200億立方米,正常年份缺水500多億立方米。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和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劇,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更加尖銳。」水利部水資源管理司副司長陳明說。
在供水能力方面,一些地區尤其是西南地區水源工程建設嚴重滯後,工程性缺水問題十分突出。西北等地資源性缺水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專家預計,中國將在2030年左右出現用水高峰,屆時全國用水總量將達到上限,供需矛盾會更加突出。
除了水少 水還在變「髒」
蘭州、武漢、靖江……今年4月10日至5月9日,短短一個月之內,中國就有三座城市發生飲水安全問題。而這只是中國飲水安全環境日益脆弱的一個縮影。
《2013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地表水總體輕度污染,其中黃河、淮河、海河、遼河、松花江五大水系水質污染,全國4,778個地下水監測點中,約六成水質較差和極差。國控重點湖泊中,水質為污染級的占39.3%。31個大型淡水湖泊中,17個為中度污染或輕度污染,白洋淀、陽澄湖、鄱陽湖、洞庭湖、鏡泊湖赫然在列,滇池水質重度污染。
更令人擔憂的是,水污染已由支流向主幹延伸,由城市向農村蔓延,由地表水向地下水滲透,由陸地向海域發展。
水源變差,就需要自來水水廠採取多種措施保障水質。2012年7月1日起,中國開始強制實施新版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這一標準被業界稱為「堪比歐盟,甚至有些指標超過歐盟標準」。在106項強制標準下,各地都採取措施力求達標。然而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政府在供水領域投入不足,導致城鎮自來水管網中,相當數量的不達標管網長期運行。
南昌水業公司投入1,000多萬元用於添置滿足新國標需求的檢測設備,經檢測其出廠水質達標。但仍有不少南昌市民反映,水裏有異味難以飲用,有關部門發現,問題就出在二次供水管理和設備上。
放眼全國,儘管進行了大範圍的管網改造,但仍有不少低質管網和超年限服役管網。在長期使用過程中,老舊水管易腐蝕、結垢,產生微生物細菌種子,與水中營養物發生反應,形成「二次污染」。據業內調查,個別城市的供水設施使用年限已接近甚至超過50年,跑冒滴漏現象普遍。因管網老化或挖掘破壞而造成的爆管事故等時有發生。在北京,老城區管網漏損率達15%至20%。
由於市政供水管網壓力不夠,一些老舊小區六層以上的建築都需要借助二次加壓實現供水,有些二次供水水箱處於無人看管狀態,常年未清洗、消毒或未蓋加鎖,影響了水質。
水龍頭鉛超標也是一個隱患。溫州市家庭作坊生產的「毒水龍頭」被曝光,經檢測其鋅含量大大超出國家標準。
急功近利釀惡果
河北滄縣小朱莊村村民朱建勇,看到從地下抽上來的水散發着異味,並呈鐵紅色,驚慌莫名。村裏一家養殖場的主人稱,數百隻雞因飲用這樣的水相繼死亡。
監測顯示,村子附近的建新化工廠不僅向河流排污,還向周邊溝渠傾倒廢渣。這個發生在去年4月的生態事件,雖已過去一年多,但村民至今想來,仍心有餘悸。
「過去我們滄州挖幾米深就能得到地下水,而現在一些地方要深入地下幾百米才能抽到水,有時即使抽到也是污染水。」當地一位基層幹部說。
「水資源嚴重短缺、水環境嚴重污染、水生態嚴重受損,三者交互影響、彼此疊加。」環境保護部等七部門組成的聯合調研組在對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開展調研後,如此評價當前京津冀地區的水安全。
「發達國家一兩百年工業化進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中國近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集中顯現。」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充滿憂慮地說,「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
在一些地方的水源地,由於上游和沿岸保護紅線範圍內並未實施有效保護,水源地周邊垃圾遍地、礦山私採亂開,水面開發旅遊、網箱養魚,水質遭到嚴重污染。還有一些企業將沒有經過處理的超標污水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水源污染。
只顧眼前利益、注重一己之私——「扭曲的義利觀」是造成耗水過度、水質污染的重要社會心理動因。盲目拉高速度、片面追求GDP——「被污染的政績觀和發展觀」是危害水安全的重要現實「推手」。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王金南說:「在水環境形勢極其嚴峻的海河流域,各地都在發展鋼鐵、煤炭、化工、建材、電力、造紙等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只顧發展,不管環境。」
全國政協委員、新疆師範大學副校長牛汝極說:「一些地方不顧水資源約束和水環境容量極限,不顧企業是否高污染高耗水,只要是見效快、獲利多的項目就爭相上馬,以求短期內做大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