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佔領運動持續逾一個月,成為熱門通識科教材。對於學聯代表與政府官員早前的「世紀對話」,資深新聞工作者劉進圖指出,教師可引導學生扮演雙方對話,從而思考各方理據。資深通識科教師鄧飛提醒,不少學生扮演時只茩咫H格模仿,誇張化人物特徵,例如「扮學生代表就很亢奮」,忽略深層次思辯,情G就如不少學生答題時只拋出「金句」,卻無法有理有據回應題目,流於表面。
明報教育出版上周舉辦「給通識老師的通識課」,探討「今日香港」單元中「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主題,邀請將軍澳香島中學副校長鄧飛、明報教育出版有限公司營運總監劉進圖主講,並以教學角度分析時事。
明報為老師辦通識講座
負責校內通識科統籌工作的鄧飛指出,以時事作為通識科教材,部分新概念學生可能從未接觸過,建議教師先釐清概念。他指出,去年佔中運動尚未發生時,有學校以此作為模擬通識卷試題,結果約六成學生混淆「合法的示威、集會」與「宣稱違法的公民抗命」概念。
鄧飛又以中學生及大專生上月發起罷課為例,「罷課是否屬於言論自由的一部分?事先請事假又是否仍算罷課?」強調釐清概念,才能進入有意義的討論。
辯題宜聚焦 忌空泛
運用時事素材作為教材亦面對不少困難。鄧飛舉例,學聯代表與政府官員的對話長達兩小時,不必在堂上播放給學生看,他建議教師抽取對話的爭議焦點,集中討論,內容須具體,「說是政改爭議便太空泛」,應該改為人大常委的決議是否絕不可改動,「學聯代表認為根據內地憲法,人大決議是可以修改,但政府官員認為,人大常委是內地最高權力架構,政改須在人大常委設下的框架內討論」。
宜「對話」前才公布代表哪方
劉進圖說,教師可在課堂上演一場「對話」,一方學生扮演政府官員,另一方則扮演學聯代表,「兩方針鋒相對,能引導學生進入深層次討論,更深入了解雙方觀點」。他又建議教師先要求學生準備雙方觀點及理據,正式開始時始公布學生代表哪方,避免學生側重模仿人物特徵,卻忽略思辯過程。
鄧飛補充,「世紀對話」中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譚志源稱為官不能只憑良心,還需專業,相信不少學生作答時會引用這「金句」,以突顯自己熟悉事件,但他提醒,若答案其他部分欠理據,「拋金句亦難取高分」。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