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追求味道、便於存放和煮食,快餐或速食食品會添加大量油鹽、味精、色素,以至食品防腐劑,但有些人仍會選擇垃圾食物多於高營養的新鮮食物,何解?
為解釋此現象,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的研究人員或已找到答案。他們的研究發現,哺乳類動物天生本有均衡飲食的偏向,會盡量選擇不同種類的食物,這與我們的健康飲食原則非常接近,但吃過垃圾食物一段時間後,卻會破壞這種天然的健康飲食模式。
研究人員以健康的年輕雄性大鼠為實驗對象,先教導牠們在聽到兩種聲音信號時,分別飲用兩種不同味道的糖水,但重複多次後,實驗鼠基於一種先天會選擇多元化食物的自我保護機制,其後即使實驗人員再發出相同信號,牠們亦不會再飲用同一種糖水,而是自行選擇飲用另一種味道的糖水。
實驗第二部分,大鼠連續兩周被餵食大量餡餅、餅乾、蛋糕等垃圾食物,使其持續攝取熱量超出150%後,牠們不單體重增加了10%,行為亦有明顯改變,例如失去選擇多元化食物的判斷能力,變得只會單純依賴實驗人員發出的聲音信號,重複飲用同一種糖水。研究的最後部分更發現,即使其後大鼠回復健康飲食習慣,牠們選擇食物的判斷能力,仍難以於短時間內恢復。
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由於垃圾食物影響大鼠大腦中的獎賞迴路(reward system),因此影響其選擇和決策的能力。由於哺乳類動物皆有類似的大腦系統,因此人類同樣可能受到垃圾食物的影響,喪失先天選擇均衡飲食的自控能力。
18 - 番茄減前列腺癌風險
前列腺癌為男性最常見癌症,英國研究分析二萬名英國男性的生活習慣後,發現每星期進食超過十份番茄,包括新鮮番茄、茄汁和茄汁豆等,患前列腺癌的風險可降低18%。專家表示,這或與番茄中的茄紅素,有助防止DNA和細胞損傷有關。
42 - 阿士匹靈減血栓復發
靜脈血栓可以致命,患者必須長期接受抗凝血治療。澳洲一項長達兩年的研究,發現靜脈血栓病人定期服用阿士匹靈,也可減少42%的復發風險。研究人員指,阿士匹靈或未能完全取代抗凝血治療,但對預防復發,相對更具成本效益。
10 - 藥物加輔導更有效治療抑鬱症
抑鬱症患者需要接受抗抑鬱藥物治療,美國專家發現,對比單以藥物治療,如能輔以由專業心理學家提供的認知行為治療,將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癒率10%。但研究人員亦指出,綜合治療的改善效果,對重度抑鬱症患者較為顯著。
75 - 吸煙增死亡風險
吸煙的害處不用贅述,早前丹麥一項長達十年的研究,比對超過55,000丹麥人的血液樣本和生活習慣後,發現重度吸煙者比不吸煙者,死亡風險增加達75%。另外,若吸煙人士體內擁有一種突變基因,其死亡風險會再增加約20%。
圖片:getty images
撰文:黃智豪
-----------------------------------------------------------------
對抗抑鬱
荷李活喜劇巨匠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有茈O人欣羨的成功人生,他的喜劇為全球觀眾帶來無數的歡樂,笑聲背後原來充滿悲傷,生前備受抑鬱症和早期柏金遜症困擾之苦,最終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藝人明星自殺的新聞並不罕見,在過去十年間,韓國就有接近三十多位藝人自殺身亡,其中不乏像崔真實這樣的韓劇天后,事業如日中天,自己了結生命,令人極之惋惜。香港八十年代歌神張國榮2003年從高處墮樓自殺身亡,令數以萬計的歌迷痛失偶像。雖然每位選擇以自殺結束生命的藝人的原因不盡相同,但似乎在他們生命的軌[中,都與抑鬱症結下不解緣。它是一種不治之症嗎?
據世界壎芠梒散峟p,抑鬱症到2020年可能成為僅次於心臟病的第二大疾病。保守估計,全球共有3.5億名抑鬱症患者。抑鬱症在全世界的發病率約為11%,嚴重患者中約有15%選擇以自殺來結束生命,三分二的患者曾有過自殺的念頭,每年因抑鬱症自殺死亡的人數估計高達100萬。
據估計,香港約有百分之八至十的人口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鬱徵狀。然而,卻只有約三分一人願意尋求專業協助。女性較易患上抑鬱,但男性抑鬱症病人的死亡率卻較女性高,這大概是與男性處理情緒的方法及諱疾忌醫有關。抑鬱症又叫做精神病科的「傷風感冒」。顧名思義,它是一種極為普遍的情緒病。
導致抑鬱症的原因很多而且複雜,包括遺傳因素、環境轉變、腦部生化功能、性格特徵等等。抑鬱症並非不治之症,但可怕的是它令患者長期處於一種無法自拔的狀態中,且缺乏動機去尋求治療。基於患者較少主動尋求治療,醫管局於2010年起在各醫院聯網家庭醫學診所全面推行「綜合心理健康計劃」,倘家庭專科醫生在診症時發現患有中度至重度抑鬱徵狀的病人,應立即轉介予合作的非政府機構社工跟進。一般而言,醫療團隊會因應病人的需要為抑鬱症病者提供合適的治療,如藥物治療、心理輔導及壓力管理技巧訓練等。
儘管抑鬱症患者短期內很難痊癒,但如果堅持治療,很多患者最終亦可以康復及維持良好的生活效能。所以,治療抑鬱症,需要時間和耐心。
伍杏修,註冊社工,香港復康會總裁。有感現時醫療政策的制定,病人聲音不足,遂致力推動病人自助組織,不希望有人孤獨面對長期病患。深信團結就是力量!
mpw.dialogue@omghk.com
--------------------------------------------------------------
忙人Keep Fit
近年一項調查顯示,香港人的工作時間十分長,在世界排行第五位,遠遠超過其他經濟發達的地區。為了生計,有四成港人每周工作超過四十八小時,那何來有時間Keep Fit?
根據美國學院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的建議,一般人必須每星期花三至五天,進行中至高強度的運動,且每次要連續做十五至六十分鐘,才能保持健康的體魄。但香港人工作繁忙,要抽數十分鐘時間做運動並不容易,有見及此,香港大學運動及潛能發展研究所的Dr. Duncan MacFarlane及他的研究團隊,建議繁忙的都市人,做間歇性短暫運動 (very short intermittent physical activity)來取替傳統的持續性運動(continuous bouts of physical activity),即是縮短每次做運動的時間為六分鐘,但每天必須重複做五遍或以上,而每星期得花四至五天做相同的練習,才可收預期效果。對繁忙的文職人士來說,這或許是最佳的運動模式,因為所做的運動其實很簡單及生活化,例如在上班、下班或搭地鐵時,多行樓梯、不搭電梯,多走路、少乘車,將步行運動融入日常生活中,已可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談到強身健體,相信最多人關注的是,做間歇性短暫運動能否減肥呢?答案是不可以,但可以增強有氧適能(aerobic fitness),從而減低患心臟病及其他慢性病的風險。那麼,對文職人士而言,用什麼方法可以成功瘦身呢?Dr. MacFarlane指出,要成功瘦身及確保體重不會回升,應該每天進行六十分鐘中至高強度的帶氧運動及控制飲食。話雖如此,要抽時間做運動已經很困難,節食對外出工作的人來說就更加不容易。香港教育學院健康與體育學系的鍾明恩博士及她的研究團隊,便發明了一套電子飲食記錄系統(electronic dietary recording system),成功幫助過重的成年人改善飲食態度、營養知識及運動習慣,達到減肥的效果。
要持久做運動和通過節食來控制體重,家人及朋友的支持和鼓勵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行為治療(behavior therapy)也可以輔助一些過重的人士減肥。至於是否需要用藥物,甚至動手術來達到瘦身的目的,就必須諮詢醫生及專業人士的意見。筆者認為,畢竟這些治療手法風險較高,有機會危及健康和性命,所以都是可免則免矣。 (運動治療系列之四)
方少萌博士,香港大學運動及潛能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註冊物理治療師。興趣:復康醫學、武術運動及學術研究。
smfong@hku.hk
--------------------------------------------------------------
兒童餵藥 注意劑量
對兒童或家長而言,食藥和餵藥都是一件苦差,如何令這班「小皇帝」能乖乖聽話服藥,除可從藥物的形狀、味道入手外,家長事前的安撫和餵藥技巧,亦缺一不可。
家庭科醫生陳寶聰指出,要準確為兒童餵服藥物,藥匙和針筒兩種工具必不可少。一般家用匙羹大小各異,易令分量出現偏差,藥匙則半透明且有清晰刻度,可讓家長清楚知道餵服藥量。其次,家長可選擇無針針筒,直接抽取所需藥水予其餵藥,使用時更加方便。然而,無論使用什麼方法,家長均應確保子女完全吞服藥物,因有時兒童會將藥水「含」在口中,待家長不察覺時吐出。
五歲以下小童未必懂得吞服藥丸,故大多數處方予兒童的藥物都以藥水或藥粉沖劑為主,有時會加入糖漿,令味道更易入口。陳寶聰指,部分幼童服藥後可能會嘔吐,如嘔吐發生於服藥後半小時內,家長可考慮讓子女再服一次。如超過半小時,則不建議讓子女補服,以免短時間內吸收過多藥量。
餵藥方法
使用藥匙
給兒童餵藥前,先洗淨雙手,再看清楚藥物處方用量,將藥匙微微傾斜後,倒出藥水,並留意藥匙上的刻度,確保藥量恰當。
針筒抽藥
如需使用無針針筒餵藥,可先排走針筒內的空氣,然後抽取所需藥量,餵藥前以手指輕彈針筒,排走剩餘空氣,令藥量更準確。
注射藥水
兒童頭部微微抬起,將針筒置於口腔兩旁牙齒外側的位置進行注射,需要時可用手輕按兒童面頰,讓病童更順利吞服藥水。如果孩子反抗,家長可用單手固定其頭部和口腔位置,再依法在其口腔旁注射藥水。
沖服藥粉
除了藥水外,藥粉也是一種常用的兒童藥劑。醫生建議應以清水沖服,因果汁、汽水、牛奶等均會影響藥效。同樣,藥水也不宜以其他飲料混合佐服。
為兒童餵藥不應靠估,應以專用藥匙細心計算量度,以1.25毫升藥匙為例,如每次需服藥2.5毫升,可按藥匙刻度倒出兩匙羹便可。
圖片:周耀恩
撰文:黃智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