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讀兩次世界大戰歷史,都繞不過「巴爾幹半島」(the Balkans)。巴爾幹半島位於歐洲東南部,是個地緣政治區域,包括阿爾巴尼亞(Albania)、馬其頓(Macedonia)、科索沃(Kosovo)、保加利亞(Bulgaria)、塞爾維亞(Serbia)等十多個國家。台灣資深新聞工作者張桂越曾到其中6國採訪,對塞爾維亞「清洗」科索沃時,難民爬山逃到馬其頓的情景印象最深刻。「有孕婦走到一半在樹叢中生小孩,我也目睹一輛載滿難民的火車被原車遣返!這些景象歷歷在目,很難從腦海中清除。」張桂越說。 台記者採訪 一待11年 張桂越因工作與巴爾幹半島結下不解緣。「1999年,台灣與馬其頓建交,是歐洲唯一承認台灣的國度,我去拍建交簽約新聞,本打算待一周就返台,卻一待11年。從小課本灌輸我們『巴爾幹是個火藥庫』的觀念,然而到現場後發現完全不是這回事!」她認為,因為兩次世界大戰都在巴爾幹發生,加上90年代的南斯拉夫解體戰爭,波斯尼亞、科索沃戰爭,世界媒體集中報道殺戮,造成大眾對巴爾幹形成「戰爭不斷」的印象。所以當她通知親友打算長駐馬其頓時,他們都非常緊張,勸她不要留下。 讚「好山好水好人」 辦雜誌化誤解 不過,張桂越形容巴爾幹有「好山、好水、好人」,更大讚當地的歷史、藝術和文化。她認為,洗刷誤解應從接觸開始,堅信「人與人、國與國之間有了解才能減少誤會與衝突」,正如她不少親友到訪當地後驚歎,發現之前抱有錯誤印象。她決心糾正大眾對巴爾幹的錯誤看法,2012年10月創辦雜誌《周刊巴爾幹》,希望大家有機會「看到風景」﹕「Let us reach out and touch!」除了介紹各國的一周大事,特約記者還會介紹各地歷史人情,帶回一個個巴爾幹人的生活故事。她希望周刊成為一座橋,「大家在上面來來往往,彼此接觸,這個世界應該會好一點」,可惜周刊已於2013年10月停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