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經典粵語長片的故事能打動人心,可是要吸引年輕人看甚具難度。許敖山和龔志成則用了嶄新手法「改造」長片。 打散音樂、聲音、字幕 許敖山先從《家》、《春》、《秋》三齣電影分別選了約20分鐘的選段,剪接成《家.春.秋》實驗錄像。在錄像中,部分畫面有字幕,部分沒有,有些片段更以配樂代替演員的對白,有些就只有對白沒有配樂。許敖山說,這些嘗試源自剪接考慮,「一齣電影包含影像、音樂、聲音及字幕,這次我將4種東西打散,不是每一段都(需要)有齊4種東西」。 這影像作品曾於2012年首次在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上演,當時是實驗音樂劇場,現場有樂器演奏,今次播出的影片配樂即當時的現場演奏版本。許敖山亦用上不同種類的音樂為這實驗電影配樂,如中樂、古典樂、電子音樂等,希望以不同年代及風格的音樂與這3齣舊電影「對話」。 突破傳統 貫徹原著主題 在眾多經典港產粵語電影中,許敖山選《家》、《春》、《秋》做實驗錄像的主題有其意義,「這3齣電影故事的中心思想是對封建思想的控訴及抗爭,與這次製作的目的一樣,都是突破傳統的框架」。他亦選擇一次過挑戰三部曲,「覺得只做一齣不夠特別,會容易跟隨了電影本來的節奏」。他平時在家看電視會亦調校至靜音模式,然後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因此特意選用有聲的電影再創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