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全球罕見病有6000多種,本港公立醫院目前只靠基因測試確診,但患先天性肌營養不良症的男童亦一等6年才能確診。港大病理學系臨牀教授林青雲說,基因測試有如大海撈針,確診經年,見過最長病例等了18年。他提出,目前科技可有其他顯微鏡技術分辨患者病徵,若公院引進這些技術,做基因測試前便可收窄診斷範圍。
公院未引入顯微鏡技術
林青雲說,基因測試是最有效的確診基因異變罕見病辦法,但消耗人力物力,「做一千個基因都只得一個基因有問題,但其實要睇999個」,亦容易誤診。他透露,當初為該名肌肉異常的男童做基因測試時,因其表徵與日本的「福山型肌營養不良症」相似,醫生團隊一度推斷他患上該病,更因該病易致盲及死亡風險高,「叫家長不要太大期望」,但福山症在日本人以外的族群極為罕見,故才轉為測試POMT1基因。
林稱,各類罕見病有其典型表徵,如肌肉異常可靠免疫熒光測試診斷,腦癇者可做胺基酸測試,龐貝氏症等病則多是體內酵素有問題,種種均是低成本的顯微鏡技術。他認為,本港基因測試專家「5隻手指數得晒」,若在測基因之前先做這些表徵測試,便可收窄範圍,提高確診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