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醫療改革成為今年「兩會」關注的焦點之一,但是如何解決問題不但社會上下七嘴八舌,連衛生部前副部長黃潔夫和中科院院士鍾南山(圖)兩位「超級專家」的意見都南轅北轍,黃敦促讓大醫院改革,走向市場,避免福利化;後者則強調大醫院的公益性,呼籲國家為相關醫生薪酬悉數「埋單」,令醫生心無旁騖,全力醫治病人。
本身是全國政協委員的黃潔夫以其在澳洲留學時的經驗為例,指當地醫生在公立醫院服務,薪酬有限,但每周兩日去私家醫院做手術時收入卻豐厚,他據此指大醫院應市場化,讓醫生可保持大醫院頭銜之餘,又可以到縣級小醫院去看症做手術,令兩相得益。他又以台灣王永慶辦的長庚醫院為例,強調社會資本進入醫院,大醫院就改革了,其服務水平如今不亞於台大醫院的同時又有錢賺。
不過,全國人大代表鍾南山則指出,目前內地醫改摸石頭摸得不太清楚,過去3年,改革進展不大,部分倒退了,什麼醫藥分家並非重點,醫改的關鍵在於解決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問題。
鍾:由國家負責醫生工資
鍾南山說:「改革的方向應該是向更好的公益性發展,而不是更好地向市場化發展,我的提議是要着力改善大醫院的公益性,跟全世界一樣,公益性醫院其公益性主要就表現在,其工資是國家給的,而不是靠自己去想辦法、讓醫院自己去『埋單』……我承認有些醫生有『灰色收入』,把手術分解成很多個來收錢,把麻醉的錢收很多,那都是什麼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