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元朗新田有座文天祥公園,在宋末宰相文天祥的銅像下,刻有其著名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詩句,是他兵敗被俘、在元軍船上經過香港西邊的伶仃洋時寫成。不知大家有沒有疑惑過,為何一個文人竟沉痛地說要赴死?不過這正反映出宋代文士的特點。 宋代重文抑武 文人掌兵多 我們讀宋代歷史,總有軍事積弱的印象,但宋代與別不同的是,領軍打仗的文人甚多,例如北宋長年戍守邊疆的范仲淹、韓琦,南宋初年留守中原抗金的李綱,北伐的張浚,致力抗元的文天祥,都是進士出身,也都曾任宰相。這是鑑於唐亡於藩鎮割據,宋朝強幹弱枝、重文抑武,形成甚多文人掌管軍事的特殊光景,文天祥《過零丁洋》首句即謂「辛苦遭逢起一經」,種種辛苦經歷,正是源於科舉(按:「一經」指儒家經籍)。又因宋代甚多靠先輩功績得來的「蔭官」,從軍出身而名留青史的宋將如狄青、岳飛、韓世忠等,比例則偏小。 詞作多嘆國衰 責任感強 正因宋代多文人上戰場,文學也發展至新階段。發展成熟的唐代邊塞詩,多以描述塞外風光、邊疆生活或建功立業的心態等較正面的題材為主,間有一些鞭撻戰爭破壞平民生活的想法;至宋代則因國家積弱,變成以悲愁為主,如范仲淹《蘇幕遮》、《漁家傲》寫軍人羈旅之苦,張孝祥、陸游、辛棄疾、劉過等屢屢嘆息朝廷未能對抗外族,正是豪放詞在南宋成長為主流的要因。或許正因唐代邊塞詩題材正面,岑參、高適等詩人多直接寫景抒情,粗獷直率;宋代則較溫順風雅具文人色彩,豪放詞往往藉蕭條景物起興哀嘆國家委靡,甚至武將岳飛也有「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婉約詞句。可以說,宋代的戰爭文學,多透露作者對國家的責任感,反而少寫戰爭本身。而宋代盛行婉約言情的詞,與宋朝勢弱及重文政策恐怕也不無關係吧。 雖然歷史上常把宋朝積弱歸咎重文抑武的國策,卻亦因此養成文士「匹夫有責」的心態,積極參與國家事務,也並非全然是壞事。只是為政者未能知人善任,反造成不斷的政治混亂紛爭,恐怕更是積弱的致命原因。 文:葉雨舟 圖﹕資料圖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