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筆者中學時期極迷金庸小說,對其筆下人物的刻劃讚歎不已,印象最難忘的要數到當為張無忌跟張三丰學太極這一節。張無忌悟性奇高,最後竟忘記張三丰傳授過的招式,達到「無招勝有招」的境界,並成了一代武林高手。上乘的討論者,也恰如張無忌學太極的過程,起初依樣畫葫蘆,甚或邯鄲學步,然而熟習過後,自然能因應議題焦點而選取最合適的回應方式。本章搜刮各類口試題型例子,稍作分析,冀望同學練習練習!
文化涵養勝過形式
例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這種思想,是否仍然適合現今社會?
分析:本題要求考生先理解引文有關《老子》的言論,意思是說誠信之言不華美,華美之言不信實,因為誠信之言是質樸無華的。同學也必須對中國傳統「慎言」的永恆意義有不淺的理解,才能展開具意義的討論,否則徒具形式,一切又回歸游談無根的起點。因此,討論的要求不僅為展現思維方法,反而是學生的文化學養。
設身處地配以學識
例子:假如你可以回到以前,邀請一位歷史人物為特殊需要的學生演講,你會選擇哪一位?
分析:本題要求考生先設身為特殊需要的學生,想像他們在這處境底下,需要的是什麼;然後同學也必須具備良好歷史學識,在歷史的洪流中,選取一位能滿足身分要求的人物,顯然題目也觸及同學的學養眼界。
提煉準則加以想像
例子:你認為人類喪失以下哪一項感知,對生活影響最大?(聲音/色彩/味道)
分析:本題除了要提煉衡量對生活影響的準則外,還需要考生想像喪失各項感知後的結果,然而想像也非任意馳騁,局限乃在各感知的認識範疇,當中也考驗到考生的想像力。
思維能力固然重要,然而思維能力也並非萬應靈丹,要成就上佳的議論還得靠其他能力襄助,缺一不可。
文:語文工作者揚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