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ing:跌低跳起 舞出創舉
【明報專訊】「郭氏女孩」成員入隊的契機各異——有人因小學魔術班名額已滿而改報舞獅;有人是跟隨弟弟、同學報名,最後對方離隊,剩下自己參與;亦有人覺得「有型」,經同為隊員的朋友介紹加入。數個揚眉女子堅強撐過艱苦訓練,留下來舞獅,繼續挑戰不可能。
舞師不再只是「男子氣」
「郭氏女孩」固定成員共7人,她們拜郭氏功夫金龍醒獅團總教練郭文龍(圖)為師,郭師父1990年代起執教鞭,當時已招收女徒弟。舞師向來是「男子氣」的活動,早在五六十年前,舞獅用的獅子需要開光拜神,女生因月事來潮被視為不潔,不可觸碰獅子,只能在旁打鑼、鼓和Q。「但今天我們就當作文化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運動,獅子只是道具。」郭師父表示,現在舞龍獅無分男女,「個人覺得本身這件事(舞獅)幾型,女仔做就更型」。而不論男或女學員,進入師門後皆需守師規,尊敬師長,「敬禮、鞠躬、叫人是一定要」。
背「師門十誡」 考試升章別
進入師門後,每名郭氏學員都會得到一本手冊,內埵C明「師門十誡」,他們不但要遵守,更需背誦及考筆試;筆試不及格者,不能升上更高章別,需繼續穿著印茬怬C章別初級銅章的紅色標誌制服。除「師門十誡」,筆試內容亦包括其他關於品德的是非題。郭師父表示,舞龍獅常被誤解為品流較複雜的活動,他希望藉舞獅訓練學員體能之外,也助學員培養出良好品德,學會正確待人處事的道理,「亦希望透過我們(龍獅隊)隊伍的形象,在推廣龍獅時(令外界對龍獅)能有更好的概念、印象」。
師規明文規定對學員的品行要求,儀容亦有指定規範,不得染髮和紋身,以求學員予人正氣乾淨之印象。師太(師父的媽媽)思想較為傳統,甚至規定女學員不得穿著背心、短褲。泰妹、Y5、凱熙及可可憶述,曾有師兄染了一頭紅髮,遭師父大罵「你第一日入謘H」學員投身職場後,規矩稍微放寬,「以前(染)一撮頭髮都不可以」,但仍不可染鮮艷、誇張的髮色,必須以深色髮色或黑色頭髮示人。泰妹解釋:「如果你滿身紋身、整頭金髮,舞獅舞得好看,人們也不敢走來讚你。」
不止要保持良好形象,學員最重要是受教。可可說通常不聽話,或做有可能受傷的動作,都會遭師父責罵。她們有時會挑戰自己,做些師父不容許做的動作,「當我們看到師兄做,自然很想試做,師父就想我們從基本功學起,基本功做好才做下一步。但我們偷偷地自己試,(師父)見到便會罵到我們『黐線』」。
舞動北獅 跳上高樁
教授女徒弟多年,郭師父現已掌握到如何拿迨k生學舞獅的基礎進度,他認為最難克服的,是女生多自覺不能做到舞獅動作,「最重要是她有信心做到,如果她自己也覺得『唔好玩啦』,那就沒有了(做不到動作)」。
舞獅時主要由二人舞一頭獅子,一人負責獅頭,另一人負責獅尾,獅尾需舉起前面擔當獅頭的隊友來完成指定動作,郭師父說:「大家或覺得(女生)做獅頭較有可能,做獅尾的話,很多人都認為『唔係嘛,邊有咁大力?』但近年因為她們一直肯練習,覺得自己可以,便有不同效果出來。」原是當獅頭的凱熙,現時也能做獅尾舉起隊友;女子隊能舞動沉重的北獅,參加北獅比賽;Y5和另一成員Irene亦從學習矮樁開始,跳到能上高樁出賽……郭師父認為這些是創舉,身為師父的他懷蚨”炤P。
記低疤痕 努力證據
可可自言是郭氏女孩中最眼淺的,小時候入隊受訓常被郭師父罵哭,現在練習也常因太辛苦而灑淚。現時龍獅隊每周只有一天能於室內禮堂集訓,其餘時間需在室外或街頭穿著厚重的服裝練習,連郭師父也感嘆「真的很辛苦」。她們抵茠Ⅳ鬗悎蟥|起獅頭「舞來舞去」,艱苦不在話下,受傷更是「家常便飯」。Y5憶述,有次練習跳高樁時失手墮下,小腿撞向「樁餅」,頓時皮開肉綻,需縫9針。凱熙又說,她們蓋上北獅毛皮後視野有限,只能看到地板,需憑感覺跳到桌上,「(所以)要克服心堛漁懼,如果你克服不到便很易受傷」。
受傷帶來痛楚,又會留下疤痕,但郭氏女孩提及受傷經驗,變得「興高采烈」。傷痕對她們而言,並非難看的弱點,而是努力投入的證據。她們的手機之內,都藏有大量受傷照片和影片,可可說現在會把傷勢記錄下來,「如果我們沒有拍下來,唉呀……」,泰妹拍一下手補充:「可惜!(不拍下傷勢)你感覺不到幾腫儦嚏C」她又說要將傷勢照片等留給未來的子子孫孫觀看,「一定要威畀個孫睇!」在旁的凱熙表示,記錄傷勢其實是記錄整個比賽過程,「比賽結果都不太重要,重溫影片就覺得很值得紀念」。
郭氏女孩現於Instagram開設同名帳戶(@kwoksgirls),既分享練習過程,也大談受傷經歷。「我覺得過程永遠比結果好看。新年時舞獅你不會覺得有什麼很厲害,最多你覺得『坐頭』(獅頭坐於獅尾上)厲害,但不會想到在樁上行走亦很困難,所以過程一定要記錄下來。」可可說。練習必然艱辛,不過Y5補充「練習所得的成功感遠大於辛苦」,即使易哭如可可,每次眼淚流過,也能立即收拾心情繼續練習。
■知多點
南獅與北獅
舞獅的獅子分為「南獅」與「北獅」:
南獅
來自南方,相傳清朝禁武,南方武館便借舞獅習武。獅子會配合粵劇臉譜畫色,現今演變成有不同顏色,常於農曆新年舞獅中出現,可舉起和跳樁。
北獅
來自北方,外形源自傳統石獅子,據說原供皇帝觀賞,後來流落民間並加入雜技元素。傳統獅頭有層薄紗,限制了舞獅者視野,故不能跳梅花樁,比賽時需於3張1.5米×1.5米的高台完成動作。
北獅較南獅厚重,郭師父形容即使將傳統北獅獅頭擲向車輛,車身損壞,獅頭也不會撞壞。他說香港較多人舞南獅,北獅則少之又少,相反內地北方以舞北獅為主。
文:方綺婷
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