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手札:麂鹿與冬候鳥
【明報專訊】筆者所住的地方位處偏遠東北角,除了周末觀光客較多,平日過夜村民僅十數人,難免覺得荒涼,但正因這種冷清,令野生動物安心進駐:黃牛(Bos taurus)在梯田悠閒吃草,或靜躺草地午睡;夜間野豬(Sus scrofa)、東亞豪豬(Hystrix brachyura)、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經常可遇;褐林鴞(Strix leptogrammica)及領角鴞(Otus lettia)整夜鳴叫。
2022年12月,冬天終告來臨,又一批「過境季候鳥」來訪。事實上,香港境內所錄得的約550種雀鳥中,大部分品種屬「冬候鳥」或「過境遷徙鳥」。數百萬計原本留在西伯利亞及中國東北部地區的雀鳥因北方天氣轉冷、食物減少,南遷至中國南部、東南亞、澳紐等地越冬,而這種每年隨季節變化而遷徙的雀鳥,便稱為「候鳥」或「過境遷徙鳥」。
遷徙鳥每年會按本能依循遷徙航道飛行,聯群結隊在繁殖地和渡冬國家往返。全球遷徙鳥的飛行航道共有9條,香港正位處「東亞——澳大利西亞」飛行路線中的一點。在長途的遷徙過程中,牠們需要補給及歇息,香港北部的魚塘、泥灘、紅樹林等濕地生境,正是大量候鳥的「中途站」或「終點站」。
筆者習慣朝早落田,其時也是觀察鳥類的好時光,此處常見的「冬候鳥」或「過境遷徙鳥」包括以優雅碎步行走並上下搖動尾羽的白鶺鴒(Motacilla alba)、全身帶着金屬藍色的燥動小鳥銅藍鶲(Eumyias thalassinus)、活躍又不太怕人的橘色毛球北紅尾鴝(Phoenicurus auroreus)、與枯草顏色相近的懷氏地鶇(Zoothera aurea),還有那堆橄欖綠色中夾雜黃色的金翅雀(Chloris sinica)。牠們大概睡醒不久,在清晨時分總是帶着半分癡呆,站在電線杆或竹枝上整理羽毛。
除了各式各樣的鳥鳴,我有時還會在早上聽到悲悽的「狗吠聲」,那是赤麂(Muntiacus muntjak)獨特的「吠叫」。
赤麂是本港受保護的野生動物,體長1米,肩高約0.5米。牠們面部狹長,身體精壯,四腳細長,善於奔跑,全身有亮澤的黃褐色短毛,並擁有乳白色的腹部。雄麂的犬齒突出上顎,頭上並有黑色小角(雌性則無角),眼下長有發達的眶下香腺,能分泌香油,留下味道以「宣示主權」。
這些赤麂除了交配季節,一般獨居。牠們個性謹慎,多在清晨及黃昏尋覓野果、幼葉為食糧,白天則隱蔽在灌叢中休息。類近牛羊,赤麂也是森林中的反芻動物,能將胃內食物倒流回口腔內再次咀嚼。牠們受驚時能發出極為響亮、類似狗吠的叫聲,故又俗稱「Barking Deer」。
赤麂極膽小,稍被驚動即狂奔疾馳,心臟也弱,曾有受傷赤麂誤墮引水道,消防員將之救回路邊,豈料又被活活嚇死。野狗是赤麂的主要天敵,某次在大嶼山游走,看到一頭剛死去的年幼赤麂,其眼睛仍然鮮亮,後腿及尾部被咬去,相信就是野狗所為。要見野生赤麂非常困難,想看的話,建議到大埔嘉道理農場去,那裏有幾頭熱情的圈養赤麂,會以濕潤的鼻子哄你。
文學上,早於先秦古籍《山海經?中山經》已有「麂」的紀錄。明朝李昌祺的文言短篇小說《剪燈餘話?聽經猿記》曰:「萬片霜紅照日鮮,飛來階下覆苔磚。等閒不遣僧童掃,借與山中麂鹿眠。」落花非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風搖葉落,其實不用急於掃走,就借予山中靈麂枕着睡眠吧。
葉曉文--畫家及作家,曾獲青年文學獎公開組冠軍。喜歡透過繪畫和文字描繪香港自然生態。出版著作包括《尋花》、《尋花2》、《尋牠》、《尋牠2》及《隱山之人in situ》等。2021年於荔枝窩成立有機農場「隱山」。
文:葉曉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18期]